用好品质塑造好品牌

2025-10-16
来源:沧州日报

用好品质塑造好品牌

——献县推动农业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

本报记者 杨昊文 本报通讯员 彭锦帅

9fda28b9-f3ff-4e3b-a145-d75b9d93ebc6.jpg

在献县高品质蔬菜服务首都人民推介活动现场,客商们正在深入了解献县番茄。 彭锦帅 摄

15日,记者来到位于献县临河乡的献县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番茄大棚,只见一群群毛茸茸的熊蜂正穿梭在番茄植株间,精准完成花粉传递。“一箱熊蜂能管1.5亩地,授粉40天左右。农户只需控制好棚内温湿度,其他几乎不用干预,每亩地可节省人工成本70%以上。”合作社负责人赵建林介绍。

这是献县在全县1.35万亩日光温室中大规模推广熊蜂授粉技术的缩影。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行绿色种植模式,“献县番茄”优质果率提升至95%以上,凭借酸甜适口、籽粒饱满的独特品质,在京津冀中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近年来,献县以创建省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为抓手,通过“认证赋能、技术革新、机制保障”协同发力,重点培育“献县番茄”“乐寿鸭业”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品迈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全县聚焦番茄、甜瓜、肉鸭、鸡蛋等优势品类,制定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培育计划,统一生产标准,强化质量管控,构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全流程标准化认证体系。同时,通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有机认证,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动“献县产”向“献县牌”转变,多个乡镇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进入11月份,温室内番茄将迎来丰产期,亩产能到1万多斤。再通过地头自检,我们为番茄开出‘合格证’,让消费者吃着放心、吃得安全,订单更不用愁。”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献县推行“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管理,将胶体金精准速测技术引入田间地头,农产品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而是可感知、可信赖的优质品牌。

在提升产量改善品质基础上,献县还坚持“政策+科技+主体+渠道”多轮驱动,让品牌建设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共进”。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学研融合与市场渠道拓展,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共建4个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蔬菜、肉鸭精深加工技术60余项,产业链正向高附加值延伸。目前,全县荣获特质农品认定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8个,认定数量分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