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湿地
10万余只候鸟住进“幸福社区”
本报记者 孙 杰
日前,记者来到南大港湿地。一群大雁从湿地上空掠过,为湿地带来了别样的灵动与生机。
今年32岁的巡护员王宽如常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每天沿35公里环堤路巡护,开展鸟类监测、防火排查,他已经坚持了10年。
“近几日雨水较多,我们要及时监测湿地水位,调控高水位区块;另外,环堤路上植被较多,风雨天气掉落的树枝树叶,也要第一时间清理……”王宽边巡护边说,鸟类大规模迁徙高峰已经来临,为给候鸟提供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做好日常巡护至关重要。
在南大港湿地,像王宽这样的巡护员有20人,他们以两人一组的形式驻守10处保护站点,织密湿地防护网。“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和监管措施,包括卫片执法、现场查验、群众举报、轮班全天巡护……”王宽说,他和同事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鸟护鸟的承诺。
除了人工巡护,湿地保护区还引入人工智能监测设备,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记者在一处监测点看到,瞭望塔上银灰色的智能监测设备正在静静运转。“依靠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们能够实现24小时无死角监测和守护。”王宽说。
在鸟类监测室里,记者体验了王宽口中的“高科技”——点击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的“影像识别”按钮,一幅实时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与众多候鸟一齐站立水面采食、休憩……鸟类的身体处于“定位框”内,“定位框”旁边则标注着鸟类的名称。
“监测主要通过声纹和图像来实现。”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声纹收集设备,能够收录鸟的叫声并进行自动比对,判定鸟的种类,现在已经收集到超过22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8种鸟类。
尽管拥有智能设备,但在王宽和巡护员们看来,每日巡护工作仍不能懈怠。“修复区内每一处情况、每只鸟的状态,我们只有亲眼看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王宽说。
水清了,苇绿了,鸟多了。南大港湿地当前观测到的候鸟数量已经有10万余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从8种增加到了17种。王宽说:“现在大家把鸟儿当朋友,没再发现打鸟捕鸟的。鸟儿是有灵性的,环境好了自然就喜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