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县中窦村村民李林通过改善排水条件、选种适宜品种,让80亩盐碱地焕发了新生
昔日低产田 今朝棉满枝
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田俊荣
近日,记者走进东光县找王镇中窦村的80多亩棉田,只见连片的棉株枝叶繁茂,棉絮蓬松舒展,远远望去像一片“白色海洋”。
“今年棉花长得不错,一亩地预计能收200多公斤棉花。”村民李林说,现在就盼着天气好,抓紧把棉花收回家,客商早就等着上门拉货了。
谁能想到,这片丰产的棉田,曾是让李林犯愁的“低产洼地”。
42岁的李林是土生土长的中窦村人,此前已在村里流转50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他发现部分地块不仅地势低洼,还存在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作物产量一直上不去。“有一年种小麦,麦苗前期看着挺壮实,可到了返青期,叶子却慢慢发黄、植株变弱,最后几乎绝产。看着地里稀稀拉拉的苗,我这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李林回忆说。
为了盘活这片“难伺候”的土地,李林反复琢磨:种啥作物能扛住盐碱、耐住涝?这时,他想起了村里老一辈人的种植经验——前些年家家户户种棉花,棉花耐盐碱、抗干旱,就算夏季雨水多,也不容易涝死,对环境的适应性远超玉米、小麦。更重要的是,李林打小就跟着家人种棉花,从育苗到管理都熟门熟路,心里有底。
打定主意后,李林立刻行动:先雇人用机械把涝洼地垫高整平,改善地块排水条件;接着精挑细选棉种,特意选中管理省工、棉籽小、出棉率高的品种;赶在“五一”前后的最佳播种期,用播种机完成了80多亩棉田的播种。
“现在种棉花比以前省劲儿多了!除了放风、盖土、剪枝、采摘需要人工,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都能用机械,管理起来很方便。”李林说,经过精细照料,每株棉花能结出十多个棉桃,亩产稳定在200多公斤,“一公斤棉花能卖6块多钱,而且种植规模超50亩还能多申请补贴,算下来种植收益也不错。”
这片棉田不仅让李林实现了增收,还成了周边村庄妇女的家门口“就业点”。每到棉田管理和采摘的忙碌时节,李林便从村里雇人帮忙,目前雇着七八名妇女采摘。她们一人一天能赚一百三四十元,白天来摘棉,晚上还能回家做饭、接送孩子,生活挣钱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