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让紫铜“生花”

2025-10-18
来源:沧州日报

琅琊雕版铜拓传承人李宗涛——

让紫铜“生花”

本报记者 屈 鹏 本报通讯员 魏新敏 何 晓

在新华区一处工坊内,锤子敲击铜片的叮当声,清脆而有节奏……琅琊雕版铜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8岁的李宗涛正凝神屏息,右手握着特制小锤,左手扶着錾子,小心翼翼地在紫铜片上敲打。他正在创作一幅以沧州铁狮子为题材的铜拓作品——镇海吼赐福。

“铜拓可不是简单‘拓印’,它融合了传统拓印和金属工艺。”李宗涛放下手中的工具,指着桌上的紫铜材料向记者介绍。作为琅琊雕版铜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对选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只选用质地柔软、延展性极佳的上等紫铜。

李宗涛与铜拓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李宗涛是盐山县圣佛镇夜珠高村人,早年在北京从事艺术品销售,机缘巧合下结识了琅琊雕版铜拓第四代传承人李志光。据他回忆,第一次看到铜拓作品时,就被震撼到了——薄如蝉翼的铜片上,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还带着金属特有的质感。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拜师学艺。

李宗涛说,这门手艺从1899年开始,已传承了120余年。他要尽己所能把这门手艺传承好、发扬好。

在工坊操作台上,记者看到了李宗涛铜拓制作的全套工具:大小不一的錾子、锤子,还有用于退火的火炉、打磨用的砂纸等。“图案设计是关键,一笔一划都得有讲究,既要符合传统审美,又得融入情感;雕刻和锤拓更考验耐心,手要稳,心要静,稍有不慎,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费了。”李宗涛说,铜拓工艺繁复,要经过绘制、雕模、打磨、退火、锤拓、修磨、封釉、装裱等1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见他先用火炉对铜片进行退火处理,待铜片冷却后,再用锤子反复敲打。

“每一幅铜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有独特纹理,还藏着不同的故事。”李宗涛指着墙上挂着的作品说,这些铜拓作品题材各异,既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传统历史典故,又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山水、抽象图案。之前有位客户定制了一幅家族家训铜拓,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从设计字体到锤拓成型,最后装裱成框,客户拿到手时特别感动,说这是“能传世的家训”。

在李宗涛看来,每一次锤子敲在铜片上的声音,都是一次与传统的“对话”。“匠人的心,就得像铜一样,经得住千锤百炼。”他说,这些年,自己不仅专注于创作,还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铜拓。之前,他去学校给孩子们做过讲座,也参加过不少展演,看到年轻人对铜拓感兴趣,就特别开心。

“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铜拓、欣赏铜拓,也盼着有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把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李宗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