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青年刘威把京胡卖到全国多地剧院

2025-10-20
来源:沧州日报

盐山青年刘威

把京胡卖到全国多地剧院

本报记者 康学翠

盐山县杨集镇前刁村的一户平房内,刘威伏在制作台前,专心制作京胡。他刚刚接到了黑龙江省京剧院和沈阳京剧院的订单,两家剧院共要2把京胡、3把京二胡。他正加紧赶制。

制作京胡有十几道工序,选取一根竹子,烤制、阴干、钻眼、蒙皮……每一道都决定着京胡的优劣,所有部件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厘。31岁的刘威精心钻研这门手艺,在他看来,纯手工制作的京胡,音色更好。

“京胡在古时被称为胡琴,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刘威说,他的爷爷是个票友,喜欢唱戏,动手能力强,修理琴弦不在话下。耳濡目染,他自小就喜欢京胡,14岁那年,开始学着刻琴码、做琴轴、拉京胡。

参加工作后,刘威也没放下京胡。他有一个保持了很久的习惯:买来京胡先拆了钻研,研究构造、部件,再重新组装。后来,他接触到一些琴师和京胡制作手艺人,开始认真学技。终于,他做出了一把京胡。高兴之余,他开始“挑”毛病,通过听音、触摸,判断京胡哪里不好,然后改进。就这样,他的手艺在一次次的制作中磨炼出来。

随着手艺日渐精湛,2019年,他辞掉天津的工作,回到老家前刁村,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室,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刘威考虑的就不只是做一把好京胡,还有京胡的销路。

“我的第一把京胡就卖到了上海京剧院。”刘威高兴地说。当时,他通过一位在上海京剧院工作的老乡引荐,结识了很多专业老师,增进手艺的同时,也尝试接院团的活儿。当接到上海京剧院的订单,他无比激动。那些日子,他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十四五个小时,烤制、阴干、钻眼、蒙皮……每一步都做得格外仔细。

一周后,订单如期完成,刘威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00元。他无比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对方给予的评价,“京胡造型美观、音色精准、做工精良,兼具艺术价值和演奏价值。”这句话令他信心大增。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刘威在京胡制作这一行渐渐站稳了脚,他制作的京胡走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天津京剧院、福建京剧院等全国多地剧院。如今,他依然坚守在制作台前,潜心钻研。刘威说:“能把爱好发展成事业是一件幸事。而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