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沧州·“十四五”答卷|潮起渤海湾 协同谱新篇

2025-10-26
来源:沧州日报

潮起渤海湾 协同谱新篇

——沧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尹君伊 本报通讯员 张 鹏

41d47e15-b557-49bd-8279-accbbfb3ebcd.jpg

技术人员在位于河间市的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厅工作。苑立伟 摄

渤海之滨潮声急,协同发展势如虹。

“十四五”期间,沧州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殷殷嘱托,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创新融合、民生共享等领域深耕细作,用一个个标志性项目、一项项突破性进展,书写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沧州答卷”。

产业协同

“承接”带来新机遇 集群发展筑高地

在位于渤海之滨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张仲景路、孙思邈路、华佗路等道路纵横交织,一辆辆装载原料药的货车陆续从园区的药企厂区驶出,奔向北京等地。

走进园区的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用于生产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原料药正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是我国较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复方降压药之一。”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何阳说。

以前,这个产品主要产自北京。随着产品的认可度和市场需求增加,急需外迁扩大产能,而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华润双鹤的最佳选择地。2016年公司落户沧州,如今已实现年营收2亿元、纳税近千万元,成为“北京研发、沧州制造”的生动实践。

这一跨越百公里的产业迁徙,得益于园区创新推行的“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跨区域管理机制。“十四五” 期间,园区从京冀合作升级为京津冀三地共建,累计入驻企业66家,其中京津企业48家,吸引上市公司13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6家,落地项目总投资超228亿元。2024年4月,三地共同为升级后的产业园揭牌,标志着这里已成为北方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高地。

积极探索生物医药产业与京津深度融合,是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持续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平台承接能力,推进产业协同向更深层次拓展。在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1万余户批发商户与600多家加工企业形成紧密产业链,从面料采购到成衣出厂实现“当日周转”。凭借完整的产业生态,新城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榜,每年有数十亿件服装从这里销往京津及北方各地,成为承接北京服装产业疏解的典范。

传统产业在协同中升级,新兴产业在协作中崛起。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北方唯一的国家级再制造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与京津科研院所共建3个技术中心,攻克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等12项关键技术,年再制造产值突破50亿元,让“旧零件”焕发新活力。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沧州累计签约京津项目329个,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4家、总投资超1800亿元,产业承接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交通互联

港城联动通八方 枢纽能级再跃升

10月11日,随着最后一批隔离设施顺利移除,首批车辆平稳驶入崭新的荣乌高速沧州段,标志着这条连接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的重要通道完成改扩建,正式通车运营。

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长69.067公里,总投资约43.39亿元。项目创新采用“半幅断交施工、半幅正常通行”的交通组织方案,分阶段推进建设:山东方向于2024年4月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同年底建成通车;天津方向于2025年3月展开全面施工,较原计划提前80天完工。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适应大战略,沧州按下交通互联互通“快进键”,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连接京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沧州人领略到了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便利。

京沪高铁和京沪、京九、邯黄、朔黄、黄万、沧港(骋宇)等铁路,京沪、京台、黄石、保沧、荣乌(津汕)、大广、沿海等高速公路以及四通八达的国省干线,构筑起沧州的陆路交通骨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我市站在更高层次上谋求交通“主动脉”再次扩张,加快构建起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曲港一期、邯港一期、荣乌高速改扩建项目正式通车;曲港二期、邯港二期、青沧快速路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雄商和津潍高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加速。

立足京津冀,放眼全世界。地处渤海湾穹顶处的黄骅港,距雄安新区150公里,是津冀沿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4月8日,沧州黄骅港—雄安新区内陆港在雄安综合保税区揭牌设立,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雄安新区内陆港是黄骅港设立的第12个内陆港,能够将黄骅港的海运、场站、保险、供应链金融、国内国际贸易等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前置到雄安新区,为雄安和沧州的联动发展畅通了要素流动渠道,开辟了产业联动廊道。

如今,“黄骅港报关、黄骅港验放”“雄安报关、黄骅港验放”两种模式已成功实现,正积极探索推进“雄安报关验放、黄骅港直接上船”新模式,为雄安新区打造高效、便捷、经济、稳定的出海运输通道。

创新融合

京津资源引进来 民生福祉实打实

日前,由河北伦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聚氨酯改性沥青,在我市沧乐分线完成国省干线实体养护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这款新材料由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提供核心技术支撑,预计能将路面使用寿命延长30%以上,使重载公路养护告别“频繁修补”,转向“长效养护”,彻底改写重载道路的“养护逻辑”。

这种“京津研发、沧州转化”的模式,正在狮城大地遍地开花。截至目前,沧州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20家,其中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69亿元,创新活力在协同发展中充分释放。

协同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在教育领域,市直属4所高校、2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11所京津高校进行校校合作,与176家京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32家京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在医疗领域,京津专家来沧坐诊已成常态。我市与京津医院组建京津冀医联体21个,2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48家医院签署合作协议68份,57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范围,3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77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互认共享,416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普通门诊异地直接结算,30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养老与文旅的融合更显温度。我市先后与京津两地民政部门签署《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等4个框架协议,培育星级养老机构98家,引入京津养老企业3家,泊头福星园等3家机构被确定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任丘市老年养护中心等3个康养项目竣工,累计吸引2.36万京津及周边省份老年人来沧养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高标准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系列规划,实施总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园博园及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非遗展示馆开馆运行,13.7公里的中心城区段运河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2024年接待游客达4859.39万人次,其中京津地区游客738.63万人次,同比增长19.98%。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带来了人们看得见的实惠,让市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协同大发展,潮涌渤海湾。展望“十五五”,沧州必将以更稳健的步伐、更充沛的动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继往开来,实现新跨越、演绎新精彩、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