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冀中铸丰碑

2025-10-29
来源:沧州日报

烽火冀中铸丰碑

——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见闻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 影 蒋飞才

7246cfe2-4cc7-4d54-a70f-b6d3fd9ced68.jpg


沧州文化研究会一行参观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

6828d35e-9f80-45d8-990f-a69c57c336ec.jpg

80岁村民王瑞峰担任义务讲解员。

43c8d387-9a32-4302-a9b9-b192dc6b3a71.jpg

白求恩在这里抢救过伤员。

十月的冀中大地,天高云淡,硕果压枝。在这片曾被先烈热血浸润的土地上,一座刚刚落成的红色地标——坐落于肃宁县万里村的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正悄然唤醒一段尘封86年的烽火记忆。

10月24日,沧州文化研究会一行来到肃宁县万里村,追寻先辈足迹,走进烽火岁月,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抗战精神。

东湾里的烽火岁月

大家走进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时光仿佛霎时倒流了。一进门,一组名为“战斗在老唐河畔”的大型群雕巍然矗立。贺龙、关向应、吕正操、程子华、黄敬五人雕像并肩而立,目光坚毅地凝视着远方。“当年贺龙师长43岁、关向应37岁、吕正操35岁,正值风华正茂。”讲解员的话令人惊叹,正是这些年轻的将帅,在此运筹帷幄,奠定了冀中大地抗战的胜利。

万里村,抗战时期名为东湾里村,位于肃宁、献县、饶阳三县交界。它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梨林如海,村南王家坟柏林郁郁苍苍,形成了天然的隐蔽屏障,成了八路军120师师部的“不二之选”。1939年1月31日,120师转移到东湾里一带。这个普通的华北村落,从此成为冀中抗战的指挥心脏和精神堡垒。

当时,日寇正对冀中发动第三次“围攻”,形势危急。基地第二展厅“首战克敌”详细记录了曹家庄战斗惊心动魄的场面:1939年2月2日,贺龙师长命令716团团长黄新廷、政委廖汉生率部迎敌,给了日寇致命一击。120师挺进冀中,首战告捷!

这仅仅是胜利的开端。120师以其卓越的战术,创造了平原地区大部队游击作战一个个宝贵的经验。随后,大曹村战斗、邢家庄战斗、黑马张庄战斗……一连串的捷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极大地提振了冀中军民的信心,也如同重拳,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120师初入冀中时,兵力仅4000余人;待其离开时,已发展壮大至3万多人。其中,就有近千名肃宁子弟兵的身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悲壮的民谣,是肃宁人民倾其所有、支援抗战的真实写照。超过2000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让肃宁成为冀中平原第一个解放的县。这份“军民同心、共赴国殇”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肃宁大地。

指挥部的温暖瞬间

在基地北侧,一座古朴的院落静默无言,却承载着历史的回响。“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抗战指挥部旧址”的木质牌匾旁,贺龙、吕正操、关向应的汉白玉全身像威武挺立。1939年初的那个寒冬,120师师部就驻扎在这里。

大家走进正房,迎面一块“国之干城,民之精英”的黑漆金字大匾气势恢宏,格外醒目。其背后,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120师初到时,警卫员的战马不慎啃食了本地士绅侯嘉宾家的梨树皮。贺龙师长亲自登门道歉并坚持赔偿。这位清末民初肃宁唯一的留日学生,被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真诚的态度深深打动,不仅拒收赔偿,还将珍藏的端砚赠送贺龙,后又精心刻制了这块牌匾相赠。日寇占领肃宁后,多次威逼利诱侯嘉宾出任翻译,均遭他严词拒绝。一块匾,见证了一段深厚的军民情谊,更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房间内的土炕、手摇电话、作战地图仍保持着原样,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柜中,一盏锈迹斑斑的油灯和一块刻着“贺”字的青砖,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动情地说,当年有老乡用浓重的乡音将“贺”喊成了“霍”,贺龙师长不仅不恼,还笑着纠正,并顺手拿来一块青砖,工工整整地写下一个“贺”字。这温暖的一幕,通过一块普通的青砖,被永远铭记。

院内的青铜塑像群,更是生动再现了军民鱼水情。80岁的村民王瑞峰老人站在塑像前,情绪激动地为来访者讲述父辈口口相传的故事。“那年1月31日,天寒地冻啊!一大早,乡亲们开门就看见满街睡的都是兵,师首长们竟睡在村南的坟地里!”为了不扰民,子弟兵宁愿露宿冰天雪地!此情此景,让村民们热泪盈眶。村民们纷纷回家烧水熬粥,热烈欢迎这支人民的军队。

老人的手指向另一组雕像,声音不禁哽咽:“那是大曹村战斗打响的时候,一位姓曹的新郎官,婚服都没脱,就跑来给八路军抬担架,结果,他再也没能回来。”大家听了,又是感动,又是心酸,深鞠一躬,致敬这位“永远的新郎”。

马厩旁,一盘看似寻常的石磨,被村民称为“将军磨”。1939年2月4日,激战中磨房被毁,石磨也被炸翻。贺龙师长得知后,立即派人修复。一盘磨,磨的是粮,连起的却是八路军和老百姓的心。

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

在基地东侧,三间土坯房是战斗火线剧社旧址。1939年初,随着120师主力的到来,战斗剧社和火线剧社也扎根于此。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轻骑兵,以笔为刀枪,以舞台作战场。戏剧、歌舞、曲艺、宣传画、战地报纸……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成了宣传抗战、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武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些文艺工作者与前线将士同生共死,用艺术凝聚起民族救亡的磅礴力量。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东湾里的故事,则闪现着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1939年3月3日,白求恩在前线连续抢救伤员工作十几个小时,完全忘记了这一天是自己49岁的生日。黑马张庄战斗的胜利,成了他最好的生日礼物。他在补写的日记中写道:“我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我很骄傲,我是抗日战场上年龄最大的战士……”谁承想,在肃宁东湾里度过的这个生日,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不幸逝世。

沧州文化研究会的学者参观后,深感震撼。他们认为,肃宁县通过创建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为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提供了优秀范本。翔实的史料、珍贵的遗存、情景再现式的展陈,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修复老照片、建立电子档案保存数百位将领及英雄名录的细致工作,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革命精神得以生动传承。

王瑞峰说:“我今年80岁了,可只要来了人,我就愿意把知道的故事讲一讲。这些故事不能忘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不能丢,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不能忘。

参观中,记者还了解到,10月15日,在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启动仪式上,120师及冀中军区革命后代们受邀前来。廖汉生的女儿廖涤青、廖兰将父亲穿过的军衣和《廖汉生回忆录》相赠。她们说,父辈们冀中抗战的壮丽史诗,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