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让百年泥塑“潮”起来(非遗正青春)

2025-11-01
来源:沧州日报

三痴斋泥塑泊头市非遗传承人宋昊纬——

让百年泥塑“潮”起来

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王 琳

“大家注意手指的力度,捏的时候要顺着泥的纹理,慢慢来,别着急。”日前,泊头市文化馆的教室里,21岁的宋昊纬正俯身指导学员们制作泥塑。他的双手沾满湿润的泥土,指尖轻轻按压在学员手中的泥坯上。原本粗糙的泥块在他的点拨下,渐渐显露出小动物的轮廓。

别看宋昊纬岁数不大,可他已是三痴斋泥塑泊头市非遗传承人。“三痴斋泥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昊纬的父亲宋长峰一直从事泥塑制作、教学、整理和挖掘工作。受父亲影响,宋昊纬从小就喜欢泥塑。在别的同龄人放学后忙着打游戏、看动画的时候,宋昊纬的闲暇时间全泡在泥塑工作室里。制作泥塑,和泥是个“苦差事”,泥土要反复敲打、浸泡、揉搓,直到变得细腻柔软、不粘手。“有一次,我揉了半个多小时,父亲摸了摸泥,说还不够细,让我重新来。”宋昊纬说,那天他揉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手腕酸痛难忍,才达到了父亲的要求。

做泥塑除了和泥,塑形更是考验耐心和技巧。父亲教他捏制简单的人物轮廓时,要求每一个弧度都要精准。“比如捏一个简单的小人脸,眼睛的位置、鼻子的弧度都有讲究,差一点就会走样。”宋昊纬说,为了提高他的艺术审美,父亲还经常带着他四处拜访名师。每次拜访名师,宋昊纬都认真记录老师的讲解,把技巧记在本子上,回到家后反复琢磨、练习。

在父亲的指导下,宋昊纬10多岁时创作的泥塑作品已“初露锋芒”:《金光洞兔爷》被百度百科收录进素材库,《金玉满堂》入围中国华彩境艺福瑞生肖展。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泥塑技艺的决心。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这项非遗技艺,他在大学里专攻美术,系统学习素描、色彩搭配等知识。

如今,宋昊纬不仅熟练掌握了三痴斋泥塑的传统技艺,还不断创新,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他深挖传统元素,将钟馗、民俗符号“兔儿爷”融入创作,创作出的用亮片点缀衣袍的“聚宝盆兔儿爷”,搭配卡通祥云纹样的“福寿三多兔儿爷”,一经推出就成了年轻人喜爱的“文创潮品”。同时,他还紧跟潮流,捏出海绵宝宝、皮卡丘、哪吒等动漫泥塑,许多当地的孩子追着问“怎么才能学这门手艺”。

线上,宋昊纬的短视频账号更是把“非遗”玩出了新花样。镜头前,他一边揉泥一边讲解“三痴斋”历史,还和父亲搭起“剧场”,用泥塑打造一个个故事场景,“讲述”一个个传统文化故事,获得年轻粉丝的追捧。

宋昊纬说:“传承泥塑技艺,就像在泥土里种下希望,需要耐心耕耘,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泥塑‘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