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沧州·“十四五”答卷|沧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跑出“加速度”

2025-11-02
来源:沧州日报

五年来沧州累计签约京津项目329个,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4家

沧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跑出“加速度”

——大数据里“读”沧州(二)

本报记者   马志辉

日前,走进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各企业生产车间都在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二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清洗氟尿嘧啶生产线上的结晶釜、离心机等设备。

“氟尿嘧啶是我们从北京转移到这里生产的10个产品之一,它是一种抗肿瘤的原料药。”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杨结合说,“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制药企业,是中国叶酸领域最大的生产制造企业之一,最早原料药生产地在北京。”

这一跨越数百公里的产业迁徙,成为“京津研发、沧州制造”的又一个生动实践。五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园从京冀合作升级为京津冀三地共建,累计入驻企业66家,其中京津企业48家,吸引上市公司13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6家,落地项目总投资超228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与京津深度融合,是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持续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平台承接能力,累计签约京津项目329个,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4家、总投资超1800亿元,承接京津产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完成疏解转移投资和体量最大的轻工生产项目。目前,1万余户批发商户与600多家加工企业形成紧密产业链,从面料采购到成衣出厂实现“当日周转”。凭借完整的产业生态,新城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榜,每年有数十亿件服装从这里销往京津及北方各地。

在沧州高新区,从每平方米最高售价600元的高性能隔膜,到应用于海水淡化、氢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尖端膜材料,这些技术成果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的智力支撑。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由天津工业大学与沧州市政府合作共建,仅运行两年,就引进了31个在研项目,覆盖分离膜、功能膜、高端纤维膜三大方向;17家科技企业在此落户,其中4家已投产,2家跻身规上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与京津科研院所共建3个技术中心,攻克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等12项关键技术,年再制造产值突破50亿元,吸引了沃尔沃发动机再制造、波兰TT涡轮增压器再制造、IBM电子产品再制造等多个项目入驻。

……

一个个京津优质项目的落地,离不开我市对科创平台建设的积极探索。五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截至目前,沧州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20家,其中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69亿元,创新活力在协同发展中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