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沧州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49.35万亩
——大数据里“读”沧州(四)
本报记者 杨昊文
“沿着大运河堤顶路骑行,每次在大白洋桥一村穿行而过,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村庄让人羡慕不已。”骑行爱好者苏宇告诉记者。近年来,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一村坚持以民生工程优先,生态改善为主,村庄四周为环村林带,村内绿化面积达80亩,农户庭院绿化率达到80%以上。按照绿美廊道建设标准对紧邻村庄的大运河、南排河堤顶路进行重点绿化提升,村庄整体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沧州市民前来锻炼游玩。
翻开沧州造林绿化的“成绩单”,一串串数字折射出扎实的行动力。“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9.35万亩。2021年至2024年,累计完成营造林40.71万亩,其中造林8.33万亩,营林32.38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025年以来,完成营造林8.64万亩,其中造林1.49万亩、营林7.15万亩。任丘市、献县、肃宁县成功获评“河北省森林城市”,全市59个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
造林绿化并非一蹴而就。沧州如何破解用地难题、提升绿化质量?答案藏在科学规划与创新机制中。结合每年营造林任务,我市统筹造林绿化和耕地保护,以通道绿化和村庄绿化为重点,组织开展增绿补绿、建绿扩绿等创建活动,充分挖掘村庄边角地、空闲地、拆违地等潜力空间,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美化效果。在献县,依托乡村片林为居民营造公共休闲绿地,县域林木覆盖率不断提升;在肃宁,村庄绿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下经济林木,既美化了环境,又鼓了“钱袋子”;在全市270个重点村庄,通过植树157.9万株、绿化面积7156亩,营造了“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四旁有树木”的美景。
科技与制度护航,为沧州造林绿化注入长效动力。结合森林资源禀赋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市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庄,并建立起一名县级林长定期督查、一名乡镇级林长主抓、一名村级林长主建的“三级林长制”,通过以奖代补、先造后补等形式,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参与“森林乡村”建设,鼓励各地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建设成果共享。从技术服务到抚育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林木管护,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贯穿始终。在沧县,林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在任丘,无人机巡林与人工巡查相结合,守护每一片绿意……一系列举措让造林成活率显著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