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艺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若津——
刀下生花
本报记者 石敬云
伏案桌前,手执刻刀在红色宣纸上或点或划,刀尖在纸上行云流水一般,不一会儿,一幅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的作品就诞生了。这是20岁的马若津课外生活的常态。
马若津是刻纸艺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在西安翻译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习。马若津的刻纸启蒙老师是她的父亲马振领。看着父亲刀下生花的动作,年幼的马若津心生向往。趁父母不备,她曾偷偷拿起刻刀模仿,结果划伤手指,直到吃饭时才“露馅”。这次“负伤”经历,让父母看到了女儿心中的热爱。等到马若津上小学,手部力量足以掌控刻刀时,父亲便开始将这门家传手艺传授给她。
然而,初学的新鲜感转瞬即逝,接下来是漫长而枯燥的基础训练。当其他小伙伴在看动画片、玩游戏时,马若津要静坐案前,重复着单调的刻划,手被刻刀划伤、累到抽筋是家常便饭。“小学一二年级时,一看刻纸就烦,静不下心来。”马若津回忆说。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独立完成第一幅作品后带来的成就感。“那幅作品难度有点大,完成后,父亲表扬了我。”马若津说,那一刻,之前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
在与刻纸一次次的磨合中,马若津领悟到,刻纸的精髓在于“手眼心一体”:执刀需稳,心境要静。“心越静,越投入,感觉自己的世界只有刻纸。”这份超越年龄的感悟,让她的技艺与心境同步精进。她从刻简单的十二生肖起步,逐渐挑战花纹极其细腻、耗时三天才完成的《铁狮子》这类复杂作品。
马若津还系统学习了美术电脑设计等知识。考入大学后,她更巧妙地将刻纸艺术与西安本地元素相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刻纸日历等文创产品,让刻纸艺术有了“现代范儿”。在她的刻刀下,传统非遗以鲜活、灵动的表现形式受到大众喜爱。她创作的刻纸长卷《百子图》、竹刻作品《沁园春》、《刻纸——大运河》等接连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奖。
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马若津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在当下。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刻纸艺术,她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爱好者学习刻纸,拓展了刻纸艺术的传播边界。
“系统学习产品设计,让我在刻纸作品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灵感。”马若津说,她将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让刻纸艺术融入更多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