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企业创新“浓度”越来越高

2025-11-11
来源:沧州日报

b6ed5117-13ba-449d-81bb-1920300bb0ce.jpg

天成药业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进行产品检测。

8cef557b-494d-49ec-91de-3667b58e8798.jpg

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展出的部分科研成品。

a419f1f9-97f6-41ff-bc23-2110fd971abd.jpg

河北众燚核电装备有限公司智慧平台实时显示各项数据。

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战略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在沧州,创新不是少数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覆盖各领域的“集体行动”。

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发光

11月7日,位于盐山县的河北海乾威钢管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加紧生产一批焊管。这批焊管是为墨西哥客户定制的,不久将走出国门。

这批产品对抗腐蚀性和强度的要求近乎苛刻。钢板的磷硫含量控制在0.002%以下,几乎没有杂质。在这样的钢板上实现无缝焊接,相当于“在鸡蛋上跳舞”。

而海乾威公司采用双面埋弧焊技术,通过相控阵超声波检测替代传统超声波检测等一系列创新应用,可以有效保证订单交付。

管道装备这一沧州传统产业,正在如海乾威公司这样的企业转型中脱离内卷,实现弯道超车。曾几何时,低端、同质化竞争一度让管道装备产业发展陷入瓶颈,唯有向上突围尚有一线生机。

克服巨大资金和技术压力,海乾威公司选择向科技要生产力、竞争力,转型生产高端管道。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研发,如今的海乾威已拥有29项国家专利,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营业收入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8亿元。

仅海乾威公司这一家龙头企业,就直接带动了下游18家企业,涉及机械配件、电气自动化、数字化工厂等诸多门类。在盐山,还有许多家这样的龙头企业,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发展。

日前,盐山管道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盐山管道产业集群中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传统优势产业正经历“老树发新枝”, 新兴产业也在悄然上演“新芽成大树”。

在沧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仅3年的河北众燚核电装备有限公司,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核电领域,安全就是生命线。河北众燚公司生产的不是普通的膨胀螺丝,它必须同时具备卓越的抗震、抗冲击、抗疲劳和耐腐蚀性能,过去几十年,这套技术与标准始终被外国垄断。

为改变这一局面,河北众燚公司联合多所大学的科研团队,组建了一支跨学科攻坚力量。面对国内没有系统学科、试验手段不健全等难题,研发团队进行了上千次材料与工艺试验,用堆积如山的混凝土试验块,积累了足以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宝贵数据。

最终,河北众燚公司生产的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抗震性能尤为突出,而售价却降低了约50%,多次中标国家重大工程,实现了国产锚栓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历史性跨越。

日前,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省重点项目——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制造项目投产伊始,便收获国内头部电池厂商与国际电池生产厂商的订单。

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制造项目的核心产品——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凭借独特技术优势破解了电池领域的关键难题。通过传统电解液与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凝胶化,能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性,有效减少传统电池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可匹配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材料,为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规划,项目预计年产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3亿平方米,年销售收入将达15亿元。

平台搭建 科研成果从“纸上”到“线上”

谈及海乾威公司的技术突破,不得不提到政府部门牵头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仅是与燕山大学合作设立的清洁能源管道制造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就为海乾威公司破解6项关键技术难题。

一边是天津工业大学深厚的科研底蕴——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分离膜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一边是沧州市扎实的产业土壤——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和石化产业重镇。

研发成果要落地,产业对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需求迫切。两者相遇,一拍即合。

净水滤芯、工业副产氢提纯、海水淡化……都离不开薄薄的“膜”。天津工业大学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沧州研究院),让实验室“长”出来的高端膜技术,更快、更稳地“流”向生产线。

沧州研究院就像是“炼金炉”,将科技成果淬炼成市场真金。短短两年间,沧州研究院已展现出强大的孵化能力:引进31个在研项目,覆盖分离膜、功能膜、高端纤维膜三大方向;17家科技企业落户沧州高新区,其中4家已投产,两家跻身规上高新技术企业。

不久前,由沧州研究院孵化的沧州市鑫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其生产的两套工业副产氢分离纯化设备交付唐山某科技公司进行测试。这一设备的亮点就在于其内部厚度仅为10微米的镍合金中空纤维膜,采用这项膜技术,仅需一步即可实现纯度超过99.999%的高纯氢提取,氢气回收率达80%至85%。相较于传统技术,整体设备投入降低约80%,能耗降低约50%,并有望降低终端氢价。

平台的搭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产业链的提质升级。如今,沧州正加速打造京津冀地区膜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试首选地”,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沧州研究院这样高能级平台的坚实支撑。

边建设、边运行、边研发、边转化。走进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一期中试基地,6个成熟度较高的项目已经启动中试验证。这个河北省重点布局的实验室,以“总平台、总链长”为功能定位,立足河北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围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未来将成为绿色化工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沧州围绕绿色化工、管道装备等主导产业,以“一产业一创新平台”为目标,高标准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起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的平台体系,让科研成果从“纸上”落到“线上”的路径更畅通、更高效。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26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3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技术创新中心96家。

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矩阵

经过切割、压口、退火等工序,不到一分钟,200支容量20毫升的中性硼硅玻璃预灌封注射器便被机械手一一抓取到传输带上。

11月5日,在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多台自动引导输送机器人穿梭运料,工业相机以每秒200帧的速度扫描药瓶,实时检测产品缺陷。

四星玻璃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5.0中性硼硅玻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其智能化改造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补贴4582万元,除改造生产线外,还完成300多台设备升级。

这背后,是沧州构建的“政策+机制+服务”创新生态体系加持。

沧州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桎梏,率先在全省推行重点研发项目“揭榜挂帅”机制,5079万元财政资金支持24个市级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机制创新之外,政策体系的迭代升级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沧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构建起覆盖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政策矩阵。2025年修订的新政策,更加聚焦“真金白银”的支持,对企业自主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100万至500万元补助。科技创新券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省市级资金累计投入823.3万元,惠及企业60余家。

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创新才有底气。

一系列政策与机制的组合拳,让创新成果落地如同繁花满枝。翻开沧州“十四五”科技创新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彰显实力:全社会R&D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47.62亿元增至2024年的58.26亿元,增长22.34%;累计斩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0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3项。沧州创新“浓度”持续攀升,“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正转化为“真材实料”的发展成效。

人才引育模式不断创新,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日前,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河北道恩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两款抗癌新药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两款药物的研发历时10年,可替代部分价格高昂的进口药物,显著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成本。

天成药业十分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建设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百余名技术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8000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2024年,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沧州市首个“人才飞地”。“人才飞地”,是沧州市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在沧州行政区域外设立的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引育为目标的人才平台,可享受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而今,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在沧州经济开发区的制剂总厂、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料药厂区和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研发+原料+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持续研制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仿制药和创新药。

如今,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汇聚京津人才、加快新药研发、推动成果在沧转化的重要平台。

同时,为了增强自身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沧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将原来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的单一模式,拓展为科研人员与单位共享所有权、独享所有权等多种模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而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华为ICT学院,创新实施“毕业证+华为认证+行业认证”三证融通培养模式,华为提供“数据资源+工程师+项目+岗位”四维支撑,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这种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难题。

从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到新兴赛道的破局突围,从创新平台的架桥铺路到政策人才的精准赋能,沧州正以全链条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能。如今的狮城大地,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基因与鲜明底色,未来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持续迸发澎湃活力,书写更多“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驱动未来”的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吕 坤

摄影/殷 实 胡祝源 张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