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
——沧州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马彦辉

图为改造提升后的永济路。
清晨的运河公园,晨练的市民悠然慢跑于步道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启全新的一天;午后的沧州火车站,和煦的阳光洒在仿古船样式的站房房顶上,来往的旅客们不时驻足,打量着这张城市“新名片”;夜晚的南川老街,璀璨的灯火中潮流店铺与老字号交错林立,游客们在古今穿越中感受着城市的烟火气……
从人居环境改善到城市功能完善,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以来,沧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动重点片区改造,加快实施道路贯通工程,积极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民生优先,群众“住有优居”
走进位于新华区的海韵小区北区,楼宇整齐划一,道路宽敞平整,环境整洁舒适,健身设施旁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随着回迁村民陆续领到钥匙搬进新居,小区里一派热闹欢腾景象。“以前住在村里时最怕下雨天,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现在住上了楼房,出门就是柏油路,电梯直接到家,老人小孩出行都方便。”搬进新家后,回迁户李桂香对新环境十分满意,“小区里休闲设施也十分齐全,我每天都带着小孙子下楼玩,日子过得非常舒心!”从“缺少配套”到“设施齐全”,从“最怕下雨”到“出行便捷”,城中村改造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住房的变化,更是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提升。
住房连着民心。住上好房子,对老百姓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为了让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我市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行动,自2021年以来实施成片改造19个城中村,总投资189.61亿元,建设安置区20个、安置房1.8万套,改善住房困难居民9851户,不仅让村民们告别狭窄拥挤的城中村,搬进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区,还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承载力,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楼宇粉刷一新,路面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来到位于新华区的大化三区,改造提升后的小区“老气”褪尽,“新意”盎然。“现在小区环境真是大不相同了,路修平了,车不堵了,还新建了健身广场,我们感到非常幸福。”细数着小区的种种变化,居民代敬赞不绝口。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我市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水、电、气、热等老旧管网,整治人行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消除“空中飞线”和“蜘蛛网”,不断完善小区停车、充电、消防、通信等配套设施。截至目前,改造2000年以前建成小区1203个、2001年至2005年建成小区92个……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真实写照。
完善城市功能,环境“幸福宜居”
走在位于运河区的熙平路上,道路宽敞整洁,标线焕然一新,行人车辆有序通行。熙平路贯通后,家住运河区世纪家园小区的刘栋每天上班路线又多了新选择。“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车流密集的开元大道或迎宾大道,最堵的时候下班回家要用40分钟。”刘栋说道,“熙平路、朝东路等道路陆续贯通后,上下班时间大大缩短了!”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承载着市民的幸福生活。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是改善城市交通功能,解决城市堵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我市以畅通城市脉络、提升民生福祉为抓手,持续推进“断头路”贯通工程,共投资65.3亿元,实施主城区“断头路”贯通工程102条,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微循环”,不仅缓解了群众出行难题,更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活力。
完善城市功能,既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点,更是让城市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实践。对此,我市坚持系统谋划、精细治理,下足“绣花功夫”,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宜居品质:
——开展城区环境提升行动。对既有街角游园改造提升,利用新建道路闲置地、公共建筑周边等城市零碎空间,采取见缝插绿、空地补绿等措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街头街角游园,完善配套健身器材、小型运动场地,打造市民身边的“十五分钟休闲健身圈”;对解放路、迎宾大道、清池大道、永济路等存在安全隐患及损坏严重的路面进行改造提升,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便捷。
——推进运河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以堤岸修复、水体保护、亮化提升为重点,实现全线河道两侧308公里堤顶路畅通,完成运河两岸夜景亮化及绿化美化工程,新建12个旅游码头、6座步行景观桥,建成园博园、百狮园、运河公园及近万亩城区生态公园、堤外郊野公园,推动大运河生态效益、文旅魅力日益彰显。
——实施老火车站及周边街区更新改造。更新改造老火车站站房,布置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城市客运服务功能,畅通路网结构,扩充客运流量,有效提高城市交通能力和城市形象,同时统筹补齐火车站及周边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带动周边街区能级提升。
——推动地下管网改造。2022年至今,新建地下市政雨污水管网13公里,完成87公里、467处庭院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总投资4.4亿元。
畅出行、增设施、优环境……一项项“小工程”叠加累积,汇聚成民生改善“大福祉”,推动狮城向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不断迈进。
赓续历史文脉,城市“留住乡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漫步在南川老街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青砖黛瓦的建筑、雕梁画栋的高楼、横跨运河的拱桥,河城共生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南川老街重要节点,南川楼和朗吟楼的重生,始于一场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传统现代有机融合的城市更新实践。在改造过程中,我市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始终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通过垃圾清理、拆迁拆违、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又保持了大运河风貌的原真性与唯一性,让老街在空间重构中实现了历史记忆与现代需求的平衡。
如今的南川老街,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和时尚潮流的商业业态融为一体,夜景、夜食、夜娱、夜购、夜宿几大元素交织串联,不断释放着老街独特的魅力,再现了大运河畔不夜城的繁华之景。
历史名楼在传承中保留文化记忆,工业遗产也在创新中蜕变新生。
沧州化肥厂始建于1973年,2016年3月停产,是沧州工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留住这份历史记忆,我市依托原大化厂区特色风貌,保留冷却塔、造粒塔等设施、设备,对原有车间、仓库、火车站台和各型罐体设备进行景观改造和利用,并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照明等配套设施,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了集工业流程科普、文创展示、儿童娱乐于一体的工业文化遗产区,成为沧州做优“工业文化游”的一张新名片。
浓墨重彩绘新景,城市蝶变展宏图。“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如火如荼的狮城大地上,全市人民正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共同描绘宜居宜业城市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