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农民魏清发
用秸秆“复刻”运河沿岸建筑
本报记者 李智力 摄影报道

一根根普通的高粱秆,经上千个巧妙的“鲁班扣”衔接,化身飞檐斗拱、亭台楼阁。11月13日,在沧县姚官屯镇高官屯村,秸秆扎编艺人魏清发刚刚完成了以沧州园博园“问月亭”为主题的秸秆扎编作品。
记者在他的工作室内看到,精巧的秸秆艺术品陈列满架,以清风楼等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岸的建筑为原型的一系列秸秆扎编作品引人瞩目。
作为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8岁的魏清发以颇具沧州特色的建筑为原型,已创作上百件秸秆扎编作品。
一盏宫灯,点亮秸秆扎编梦
魏清发与这门手艺的缘分始于60年前。
魏清发回忆,8岁那年,姑父送给他一盏用高粱秸秆扎成的小宫灯。“那盏灯从上到下分了好几层,每层结构不同,点上蜡烛,光从孔隙透出来,特别好看,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魏清发回忆,从此,秸秆扎编成了他童年最痴迷的事儿,在姑父的指点下,他的技艺进步很快,为弟弟妹妹扎玩具是信手拈来。
“家门口百余米外就是大运河,10岁那年,我常追着运河里的行船跑出几里地,就为看清船帆怎么挂、船锚怎么放。回家后,凭着记忆用秸秆扎编,制成的半米长帆船放入运河,竟能漂出好几公里远。”魏清发说。
“后来这就成了‘职业病’。”魏清发笑着说,每当看到建筑或其他物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用秸秆做出来。
这段时间,魏清发经常去南川老街逛,每到一处建筑附近,就会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关数据。“过段时间,我打算以南川楼、朗吟楼等为题材,扎编更多作品。”魏清发说。
一双巧手,能让照片中的图像“活”起来
魏清发的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他擅长将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实物。其中,“鲁班扣”的运用是关键。这种古老的连接技艺不用一钉一铆,全靠秸秆间的咬合固定,每个接口都需要准确无误。
魏清发十分喜爱北京天安门,但一直没有机会到现场参观。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仔细研究相关图片资料,量尺寸、定比例,最终用秸秆“建”起一座微缩版的“天安门”。这座“天安门”高60厘米、长99厘米。“‘60’代表周年,‘99’寓意长长久久。”魏清发说。
在扎制“沧州铁狮子”时,魏清发为了表现雄狮威武的神态,他制作了上万个“鲁班扣”基础元件。“狮身是圆筒形的,我把秸秆长度阶梯式缩短,圆弧造型就出来了。”魏清发说,铁狮子的表面和底座都是用一个个“鲁班扣”咬合而成,这极大地考验了他的耐性。
“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断不了”
为保证作品质量,魏清发在材料选择上格外讲究。他特意种植半亩“金杆王”高粱,且坚持将秸秆存放三年才使用。“当年的秸秆水分没干透,会长毛、变形。”他指着一个用当年收割秸秆制作的作品说:“你看,断面上已经长毛了。”
关于作品上色问题,魏清发经历了一段探索过程。“最初采用喷漆工艺,虽然简单,但因为秸秆表面光滑,漆料附着性差。”魏清发说,经过不断寻找,最终,在与一位绘画爱好者的交流中,他找到了解决方案,就是采用食用色素。这种颜料附着力强、颜色正,很好的解决了上色难题。
如今,最让魏清发挂心的还是手艺传承。他经常走进社区、学校,为大家耐心讲解秸秆扎编技艺。“一位老人学得格外认真,竟把家里蒸馒头用的盖帘拆了,编出一个小笔筒,这让我非常感动。”魏清发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