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三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取得新成效。

本台记者 李夕雨:"十四五"正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五年,我省如何把百姓的"身边小事"办成增进民生福祉的"暖心大事"?把蓝图中的"民生承诺"变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 我们从今天的发布会上寻找答案。
"十四五"期间,我省切实兜牢兜准民生底线,基本民生保障扩围提标。
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五年来,我省突出分层分类,实施靶向救助,救助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扩展到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15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26.2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五年来分别增长12.3%和30.1%。
儿童福利工作实现从"保基本"到"促发展"的转变。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生活、保安全,逐步拓展到心理健康关爱、家庭监护指导等方面。
残疾人福利工作实现从"政策覆盖"到"效能提升"的转变。"十四五"期间,我省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便民服务、精准核对、动态监管等制度。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张晓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五年增长了60.6%,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五年增长了66.7%,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补贴申领"全程网办",54万困难残疾人和79万重度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
本台记者 李夕雨:"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承诺。"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完善老龄政策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在用一项项贴心举措,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合力守护银龄时光。五年来,我省持续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工程,12.6万户困难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老年人福利补贴实现"线上办""一次办",高龄补贴惠及169万人,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惠及13.7万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惠及5.5万人。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倾力打造"乐享河北"。目前,全省养老机构2022家、床位26.6万张,五年来分别增长17.5%、13.2%,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3%;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946个,全省1.8万养老护理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上岗。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张晓妍:五年来,京津冀三地民政领域签署21项合作协议,按照"同质同标"原则,从项目、政策、人才、医养、区域、行业六个方面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搭建三地供需交流平台,促进项目资源共享;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实现"双向互认",异地养老政策壁垒进一步突破。累计投入4.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环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我省统筹推进婚姻管理服务改革。2023年5月,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2025年5月,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破婚姻登记户籍地限制。截至目前,全省已办理跨省婚姻登记5048对。
本台记者 李夕雨:社会组织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我们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汇聚公益慈善力量等举措,让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也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民生事业中来。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我省建成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达到3.9万家,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4300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等9家全国性社会组织落户雄安,开展京津冀百家社会组织"雄安行",达成项目合作意向184个。
汇聚公益慈善力量,共创美好新生活。目前我省登记注册慈善组织749家,五年增长52.9%。设立社区基金6534个、资金达1.4亿元。"福彩助学"投入8277.6万元,资助1.5万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