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帮藏族群众建电力铁塔
——沧州电力团队的援藏故事
本报记者 鲁 萍 本报通讯员 王 蒙
“整个县城只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吗?几条回路?”
“这样不行,改则县的功能定位是整个阿里地区的物流中转站,商业用户会更多,得提前预留出口啊。”
“三区两州工程投运后110千伏变电站给改则供电吗?”
……
日前,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供电公司办公室里,吴玉良和同事们正在就如何推进工程进度进行商讨。虽然已经抵藏有1个多月,但吴玉良的高原反应仍然很强烈,忍着剧烈的头疼,他仔细记录着同事们的意见……
今年6月,西藏改则县电网规划建设任务比较繁重,急需专家指导。有着8年电网规划工作经验的国网黄骅市供电公司电网规划专责、“中国好人”吴玉良成了最适合的人选。吴玉良毫不犹豫地接过任务,就这样,他和去年10月来到这里的东光县供电公司的曲仪昂、盐山县供电公司的王西、肃宁县供电公司李庆丰、沧县供电公司的闫亮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电力援藏团队。
改则县是红色阿里先遣连精神的发源地,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总面积13.56万平方公里。但全县仅一座水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一条35千伏线路,尚未与阿里地区大电网连接,是典型的孤网运行县,停电、限电是常态,晚上九点之后,马路上四处响起发电机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柴油的气味。
电网建设规划迫在眉睫!吴玉良带着这支来自沧州的团队,用脚丈量着改则地区的山川与河流。在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的改则县,哪怕是五六千米的高峰,也只能屈就为“小山头”。而吴玉良高原反应严重,从3500米海拔的拉萨开始,坐车途中、活动之后,都需要随时备着氧气瓶来暂时缓解胸闷、憋气,而脑袋就如同戴了铁帽子一般压抑、头疼欲裂,每天都睡不到三四个小时的觉。
然而他们一刻也没有耽搁,马不停蹄地做培训、搞建设、定规划,很多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去的地方,他们往返三天就做好了电网规划。“平均两个月穿破一双新鞋。”据曲仪昂介绍,即便是不忙的时候,他们每天也要在高原地区走一万多步,将近5公里,忙的时候就要走两万多步。闫亮则在当地供电公司建设上下功夫。他组织开展了营销专业培训班25次,包含线损管理、用电检查管理、反窃电检查等,制定了抄核收制度,保证电费回收,几个月下来,线损率下降了15.31%。
吴玉良不仅是一名电力职工,而且是国网河北电力(黄骅)共产党员服务队副队长。他一直想要到驻村帮扶点——改则县麻米乡吴青村去看看。可一打听,大约一百公里的行程,却没有司机载他去。好不容易找到了司机,走在路上,吴玉良才明白为什么司机师傅会是这样的态度。表面上看,吴青村距离县城并不远,但三分之二的路程没有修路,只是山间被车辆碾出一条条碎石子道。大部分情况下,司机们仅凭感觉依靠个人技术在山坡间发挥,一路上还有表面看起来与路面相近的盐湖盖、沼泽以及肆意奔跑的牦牛、藏羚羊、野狼等。
历经惊心动魄的两个小时,吴玉良抵达目的地。他了解到村里共有88名学生,上学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住校住宿吃饭都给补贴,只是村里一直没有出过大学生。藏族孩子“扎朵”今年高二,在光线昏暗、略显拥挤的小屋内,挂满了荣誉证书。但是到了高考前最紧要的环节,却因为肺结核不得不在家自学。吴玉良立即联系沧州的志愿者团队,咨询老师、医生,帮孩子邮寄需要的复习资料。吴玉良鼓励她:“我们在河北,离这里不到5000公里,祖国很大,外面很大,一定要加油,努力考出去看看,学成归来更好地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