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堤村的“水文章”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王 烨 王文玲
走进沧县兴济镇南堤村,村里特聘的技术管理员安玉明正在带领农民们为稻田换水。“这水里还养着蟹苗。白天气温高,这帮小蟹窝在耕地旁的水渠里,到晚上气温凉了,才爬到稻田里活动。”他对记者说,现在这些“小家伙”长势不错。
今年63岁的安玉明是唐山曹妃甸人,有着数十年的养殖稻田蟹的经验,今年年初,他和另一名同乡被南堤村“挖”过来,负责技术管理。
南堤村地处于沧县、青县、黄骅三地交界,全村1200多户村民,耕地1万多亩,是个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不过与大多数北方村庄不同的是,南堤村坑塘多,水道交错,给了这个村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条件。
“我们这的土质是纯红黏土,上世纪60年代,俺们村就有水稻种植经验。”今年4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袁振强指着稻田对记者说,村里经多方考察与研究,对土壤和水质又进行了化验检测,结果土壤PH值在4.5-5.5之间,是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为此,村里今年聘请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专家,对200多亩低洼田进行规划,种植富硒水稻,建成富硒水稻基地。
“富硒水稻除留存了普通水稻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特殊保健功能,近年来市场走俏。”袁振强说,“按照亩产500公斤计算,一亩地能够为农民带来近万元的收益。”
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南堤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实实在在落在“水”字上。为了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实现增产增收,村里经过考察后,又在水稻里试验养殖了500公斤的稻田蟹苗。
对于南堤村而言,稻田里养螃蟹的初衷不是为了增加噱头、吸引眼球,而是能够切实增强农民增收的“内力”。袁振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往年中秋节期间每公斤七八十元的价钱算,从清明节到中秋节前后,5个多月的养殖周期,如果一切顺利,一亩地又能够给农民口袋里增加不到700块钱哩。”
为了让村庄的“水文章”做得更“顺畅”,村“两委”班子多方跑办,斥资修建了沧浪渠大闸、余庆屯大闸等水利设施,使沧浪渠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库”,同时,1万余亩田地全部铺设了灌溉管道,成为旱可浇、涝可排的高标准农田。
说到南堤村今后的发展,袁振强表示,要把握沧州推进全域旅游的机遇,以本村集体性质的专业农业合作社为依托,用好“水资源”,往农业观光游方面发展,打造一个集种植采摘、滨水观光、运动休闲、科教农耕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让村庄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当地农民在自家土地上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