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朗朗响狮城

2019-07-18
来源:沧州日报

诵读朗朗响狮城

本报记者 白玉霄

  诵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近年来,诵读逐渐从书斋里走了出来,慢慢变成一种大众性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市全民阅读促进会通过大量的全民阅读工作,推动了朗诵、朗读从音乐大厅走进寻常百姓,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诵读之声在沧州的各种文化活动场合响起。


诵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全民阅读促进会成员的身影,他们用真情演绎着每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让文字变得更具有穿透力,直达聆听者的内心深处,浸润心田。而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其他公共文化场所也会经常出现。“阅读会相继建立了开发区基地阅读会、运河区基地阅读会、安利基地阅读会、泊头基地阅读会和黄骅基地阅读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我们。”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一澜介绍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诵读。那么,诵读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什么成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呢?

  “朗诵这种艺术形式与绘画、歌唱等艺术形式不同,它的门槛不高,很多人稍微踮踮脚就能够得着。它是一种从小学生到古稀老人都容易学会的文化表演形式。同时,朗诵不像其他艺术形式,用多种方法含蓄地去表达情感,它直接、立体,声情并茂,朗诵者与人们面对面,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容易受到感染。”市全民阅读促进会顾问瓮宝禄分析。

激活心底正能量

  宋维东是我市的一名基层干警,也是朗诵“达人”。

  两年前,宋维东接触了全民阅读促进会,自此就着了魔。每当工作结束下班时,就在办公室内大声地朗诵练习,有点“走火入魔”。一次单位的内部演出,让他施展了自己练就的诵读功夫,展现了风采。“我要报名。”宋维东跑到单位文艺表演报名处,“你个大老粗,你能报什么节目?”同事问他。“我要报朗诵。”宋维东说,“那你给我来一段,让我先听听。”报名处的负责人说。见负责人要考验他,宋维东二话没说,抄起了桌子上的报纸就大声朗诵起来。一段未了,他那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就得到认可,报名通过了。

  现在宋维东不只是在单位内部表演,还登上了省公安厅和公安部的舞台。“对于朗诵题材的选取,我们十分严格,多选取我们身边的警察故事,或者社会正能量题材,然后用具有渲染力的声音去激活每个人心中蕴藏的正能量。”宋维东说,“朗诵让我从同事口中的宋队,变成了宋老师,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不只是单靠执法去维护社会正义,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宣传社会正能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向善的力量,而如何激发这份力量成为了关键。朗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其直白的表达方式和动人的声音沁人心田,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喜欢,也能更好地唤起人们的共鸣,激发心中向善的力量。

走进城市文化深处

  “诵读是一种大众对待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幸福感的追求。我们通过阅读,让人们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一澜说,“结合城市发展,我们组织了各种活动去宣讲我们的本土文化,为的就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诗歌春晚”,是全民阅读促进会每年都要组织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朗诵者们除了要诵读一些经典的诗词外,更多的会选择沧州本土的一些作品,“沧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纪晓岚、张之洞等历史名人遗留的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当代新文化补充进去,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一澜说,“我们本土的作品,能更好反映我们沧州的特点,也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些本土的作家,让人们相信我们沧州这片土壤也能培育出如此出色的诗人,如此出色的作家,也是宣告我们这里不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发配之地”,我们这里同样沃土芬芳。”

  前不久,全民阅读促进会组织了一场铁狮情朗诵会,活动单是接收市一中学生的稿件就多达100多封。“了解沧州,才会因沧州而自豪。这100多篇稿件代表100多个学生去用心了解了沧州的历史,他们了解的过程,就是逐渐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一澜说。

  类似的活动,全民阅读促进会每年都要组织很多,他们用声情并茂的方式朗诵同时,就是宣讲沧州文化,让更多人去领会沧州的文化底蕴。

积累方能感人肺腑

  一名朗读者台上表演出色,源自他台下的积累。《致橡树》是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作品,也是一澜很喜欢的一首诗。

  一澜打开手机,找出了那首舒婷的作品《致橡树》。“这里面描写的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念我很喜欢,但是我诵读的时候很难体会到当时作者的那种感受,直到我到厦门大学参观,看到木棉树,看到绚烂的木棉花,我才明白舒婷为什么会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而不是做一朵凌霄花。”

  看到了木棉树,一澜才能更好地理解《致橡树》中的情感,引发聆听者的共鸣。“作为一名朗读者,我们不只是要注意文章中的停顿,更注重的是表现文章中蕴藏的情感,这也是朗读能沁人心田的主要原因,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生活的积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瓮宝禄朗诵《我爱这土地》时,眼中能见到泪光闪闪。“这是艾青写于1938年的文字,背景是武汉失守。我们都知道日寇侵华的罪行,但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没有真真切切地感受过那段历史,怎么办?我当时就去了国家博物馆,一遍遍地去看抗日主题展,然后回家搜集了大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电影。通过参观揣摩,才较好地把握住诗中的感情。”瓮宝禄说。

  朗读者未必是名人,但必然是有过经历、具有内涵底蕴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读出穿透人心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浸润在文化的韵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