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金丝勾华彩

2019-07-22
来源:沧州日报

灵动金丝勾华彩

——献县景泰蓝艺人樊建飞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美好愿景始终如一

  刚刚采购原材料回来的樊建飞一下车就直奔工作室。他换好工作服来到一张木案前,将手中直径不足1毫米的金丝不断地掐、剪、折。那沉浸的状态,早已把周围的一切都忘掉。工具也很简单,镊子、剪子、尖头的钳子,有这三样工具,樊建飞可以把金丝做出花朵、叶子等诸多花型。之后再经过点蓝润色、高温烧结、磨光镀金,旧时的皇家珍品景泰蓝就诞生了。

  “虽然现代技艺很发达,但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依然要经过十余道工序。”在樊建飞看来,掐丝是最“魔幻”的一个环节。先将金丝掰成各种图案,然后按照事先在铜胎上拓好的图样,将图案用白芨粘上去,构成后期点蓝的骨架。所以,景泰蓝又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

  景泰蓝工艺传承百年,其中蕴含的美好愿景却始终如一。樊建飞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创作中,牡丹、花鸟、孔雀、花瓶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

  在樊建飞的工作室排着一摞塑料盒子,里面是掺了水的釉料。细看去,同样是紫色,但从深紫到浅紫,竟然能分出十多种层次来。

  樊建飞介绍,制作精良的作品,对点蓝要求很高。一片花瓣,要描绘颜色的渐变,需由深入浅润染几个层次,才能表现出花朵特有的美感,这也是景泰蓝的魅力所在。“点一处用多个颜色,所用的颜料由深及浅。如果颜色少,作品颜色的过渡就很僵硬。点蓝特别需要安静。心静,颜料才干净。”樊建飞说。

  京城学艺,回乡创业

  今年36岁的樊建飞是献县人,结缘景泰蓝是在2000年。他去北京王府井游玩时贸然走进一家店铺,满屋子的景泰蓝花瓶、茶具、工艺画映入眼帘,那精致、华贵、繁复的美感让他从心底里喜欢,他特别想知道这些“宝贝”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于是,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成为当时这个17岁少年最大的梦想。这一年,樊建飞背起行囊,告别父母,走上了一条求艺之路。

  他在北京王府井报了一个培训班,每天学习8个小时,平时借住在四道口一个亲戚家。这个亲戚做粮油生意,樊建飞空闲时会帮忙送货、卖货,换来一日三餐,晚上就蜗居在一辆小型面包车里。冬天气温零下十几二十几度,有次樊建飞一卷被褥听到“咯吱咯吱”响,把被褥拿到太阳底下一看,发现里面有好多冰渣。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樊建飞度过了1000多个煎熬而充满期待的日子。“老师告诉我们,全国掌握景泰蓝技艺的已不足千人。我当时就只有一个想法,学好这门技艺,将它发扬光大。”樊建飞说。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靠着坚韧的性格和钻研精神,樊建飞技艺很快成熟,并在沧州市区开店,从事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和销售。2016年,得知老家献县成立政德创业孵化基地,樊建飞关掉沧州的十年老店,回老家重新创业。经过几年发展,逐渐有了规模。

  愿将古老手工艺发扬光大

  樊建飞会将作品寄放在北京宋庄的画廊销售。一次,他在画廊看到许多外国人围着自己的画作谈论。“他们都感觉景泰蓝技艺很神奇,我当时也非常骄傲。”樊建飞说,景泰蓝是国宝,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他从没有忘记“要将景泰蓝技艺发扬光大”的诺言。

  除了提升大众对景泰蓝的基本认识,樊建飞认为自身工艺的传承与不断创新也尤为重要。他不断接触新艺术形式,并在景泰蓝装饰画的题材、技法上有所探索。

  有位顾客曾反映景泰蓝工艺画的画板有开裂现象。原来,画板是木质的,北方天气干燥,长时间存放后会开裂、变形。樊建飞开始琢磨:什么画板可以防开裂、存放时间长?“我忽然想到了玻璃,不老化、不变形、存放时间长。”通过实验,樊建飞发现在玻璃上作画效果非常好,很自然地解决了画板开裂问题。

  樊建飞的工作室免费招生、免费培训,“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但事实上,愿意学的人很少。樊建飞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失去耐心,坐不住,这也是手艺传承遇到的难题。“景泰蓝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樊建飞打算以后加大招收学徒的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景泰蓝技艺的可贵,他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将热情投于此,帮助景泰蓝永葆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