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来源:沧州晚报

周晓峰

  我的父母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沧州工作。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四口就住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
  我家住在顶楼,冬天冷,夏天热。下大雨时墙角漏水,冬天屋里没有暖气。
  那时,职工住在单位的公房里,每月从工资中扣掉住房的租金及水电费。
  液化气每月每户限供一罐。家里人口多的,连蒸馒头带炒菜,一罐液化气根本不够用。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行房屋私有化,母亲有机会购买一套71平方米的房子。
  按照相关政策,父母出具工龄、资历等证明,花6000元购得了这套房产。
  人到中年,父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铺瓷砖,改水电,装暖气,换马桶,打组合家具……父母把当时最流行的物品都搬到了这套房子里。
  我结婚后,这套房子又成了我的婚房。儿子出生,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2005年,父母退休了。在我们的支持下,父母拿出多年积蓄,买了一套113平方米的新房。新房楼层适中,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此时,弟弟大学毕业,在沈阳成家立业。父母在耳顺之年乔迁新居。
  崭新的生活环境让二老更加年轻和快乐。这套新居也成为我们全家人团聚的新场所。
  转眼,我的儿子18岁了。买房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件大事。2017年,父母爽快地资助了我们一笔钱,让我顺利买下一套电梯房。
  如今,我们搬进了新家。良好的居住环境,带给我们满满的幸福感。
  沧州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40年里,我们见证了沧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房子从计划分配到个人拥有,由旧变新,由小变大,功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