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部相机
门长瑞
我已年过古稀。从青年到退休,相机与我相随相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人家是没有相机的。1972年,我从农村来到沧州市区,在单位第一次使用一部德国蔡司折叠皮腔120相机。那部相机构造简单,功能少。
120相机用的是黑白胶卷。精装胶卷贵,好几元买一卷胶卷,只能照12张。简装胶卷九角钱一卷。我买简装胶卷用。晚上,我蒙上被子,给简装胶卷装上保护纸才能用。
1974年,我托人买了第一部国产海鸥牌120双镜头相机。白天拍了照片,晚上在家里,我用被子堵上窗户,冲卷,晾干,在自制的晒相盒上将相纸显影,定影,其乐无穷。
我尝试着将拍的照片向报刊投稿。当第一张照片登在《沧州晚报》上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从此,我与新闻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20相机拍新闻图片不方便,造价还高。1978年,日本135相机进入中国市场。我先后购买了柯尼卡、理光、美能达、尼康、佳能等相机。我使用的相机从自动相机到数码相机,逐步升级,鸟枪换炮。
为了及时向报刊投稿,我在家建起暗房,配齐放大设备。为了节省资金,我从保定买来60米一盘的电影胶片,在暗室内裁成135胶卷。我先后用了10余盘,累计近千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拍了千余幅照片,刊登在《沧州晚报》《沧州日报》上。我被沧州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前些年,胶片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彩扩店的彩扩机也更新换代,停止了胶片彩扩业务。
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了,人人都成了摄影师。拍照片,建相册,发微信,很少有人花钱去洗照片了。
当年为我立下汗马功劳的8部相机,由过去的掌上明珠,变为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