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潮澎湃的物流“大动脉”
——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袁树凯 穆国清 张阳阳
渤海新区、新华区、肃宁,相隔均超百公里。 但在沧州物流产业发展分布图上,这三地共汇集了125家重点物流企业,34家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55个重点物流项目,总投资超810亿元……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的物流“大动脉”。 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物流产业基地”和“京津冀城市群重要物流产业支撑基地”,沧州物流产业正悄然迸发,茁壮成长。一个“东出西连”“北上南下”的物流新格局,正在沧州乘势而起。 区位+交通,筑牢核心竞争力 交通,是物流的基础,更是物流业发展的浑厚动能。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变成现实。翻开沧州地图就能看到,一条条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织成了沧州交通的骨架。沧州已成为高等级交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黄骅港吞吐能力的不断提升,让港口与腹地的互动也越来越紧密。目前,黄骅港规划209个泊位,建成煤炭、矿石、集装箱、液体化工等专业化及通用泊位33个,同时,正在加快建设一批原油、液体化工、LNG、散杂货、汽车滚装等5至20万吨级码头。今年一季度,黄骅港完成吞吐量6854万吨,同比增长7%;集装箱完成吞吐量16.76万标箱,同比增长34.87%,实现首季“开门红”。 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区位布局,让沧州确立了海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交通枢纽框架,也形成了对国内外产业和资源的强大吸附与辐射能力。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一张四通八达的物流网在沧州编织而成。以沧东物流产业聚集区为例,去年,区域内商贸物流业年实现营业收入近200亿元,1.5万名从业人员在这里汇集,运营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城市。 特别是随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推进,作为雄安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之一,黄骅港乃至沧州更是迎来新的物流发展契机。从短期发展来看,目前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刚刚起步,对建材、钢材以及机械设备等需求较大,这对渤海新区贸易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提振作用。从长期发展分析,黄骅港凭借自身优势,必将成为雄安新区建设开发所需各类物资的中转枢纽,也必将成为雄安新区建成后产品外运的重要港口。 服务+平台,锻造发展“大引擎” 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1370亩的肃宁通用机场项目,是近几年全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大手笔之一。 根据规划设计,这里将打造集航空运营、飞行员培训、空乘培训、短途客货运输、航空旅游、飞机托管、飞播飞防、医疗救护、抢险救灾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区,直接服务雄安及周边地区。目前,招商方面,已与美国航空学院中国区域、海南航空公司、中关村蓝创通用航空产业联盟达成合作意向。 肃宁通用机场项目的全力推进,是全市物流产业不断筑平台、强服务,锻造发展“大引擎”的一个脚本。 着眼于加速物流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县(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力点,依托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通过项目领跑代办制度,健全行政审批管理、建设过程跟踪、投产达效联系等一整套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支持、最具竞争优势的发展环境。 沧州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全省确定的44个省重点项目之一,主要建设公路港交易中心、干线物流、分拨中心等,它的建设可大幅提升物流产业的业务运作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交易成本。“项目一落地,我们就享受到‘全程代办’的贴心服务,平时就是跑跑腿、签签字,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办理时限。”项目负责人聂永才告诉记者,除了优质的全程式服务,在临水、临电的安装,以及施工过程中国防电缆的协调等方面,园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建设推进成效显著,预计今年5月就能完工运行。 在渤海新区,则推出了政策、保税、项目“三大平台”,通过出台物流业发展扶持政策,搭建综合保税平台和建设“八大交易中心”,带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快速向港口聚集。截至目前,已吸引全国各地1000多家物流贸易企业落户新区,全区商贸物流企业达2400家,一般纳税人增加了200家。去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长13.2%. 转型+创新,激发内在鲜活力 行走在渤海之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刚建成的综合大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长735.78米、宽37米的码头上,平均分布着6台用于抓卸矿石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每小时卸载量达2750吨。 渤海新区物流产业的风生水起,源于当地坚持将转型和创新元素不断融入行业发展的执著实践。 早在10年前,渤海新区就开始着手物流产业转型发展。吸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黄骅港建设和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航运中心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车辆、人力等资源节约了,成本也降低了。基于此,服务功能更为强大,涉及交易、支付、金融、诚信、配套、信息化的系列运行平台发力,为渤海新区构建起物流产业大网格。 从躁动到无数次洗牌,中国的物流业几年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沧州亦是如此。 实现物流产业的跨越发展,就必须依托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摆脱传统物流产业技术手段、运行规模、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滞后,进而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沧东物流产业聚集区在加强与物流“大亨”加速合作、完善园区功能的同时,积极谋划引进华润医药、天元医药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建设医药物流园,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转中心;与知名电商及快递企业(顺丰、京东、三通一达等)联系,建设自有物流加电商平台的电商物流基地,引领物流产业不断向信息化、产业化转型。 各个物流园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在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明晰自己的定位,这也激发了众多创新与转型要素的快速集聚。 在肃宁,这里正在谋划实施保税物流园区项目,而这个创新之举正是瞄准解决一般贸易进出口商品的保税、退税以及深加工和结转货物等问题。“汇集肃宁及高阳、安平、任丘、河间等周边县市进出口业务,重点引进天津港的益港、东港,天津克运、万嘉等物流企业。”项目负责人张耀斌介绍说,肃宁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激发肃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正在谋划的智慧物流示范园区项目,则充分利用交通部信息中心、贵州货车帮等大数据平台,以及肃宁交通区位和货物集散等优势,打造辐射周边及全国的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物流网络四通八达,物流水平逐步攀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众多优势汇聚一身,叫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全新现代物流产业,正在沧州高歌猛进、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