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
戴其润
我的老家在青县王福庄村,距离青县县城20公里。1933年,我爷爷参加革命。离家10余年后,他打算回老家。那时,父亲要去火车站接他。父亲提前向邻居借了辆木 排子车,套上自家的小毛驴,半夜就动身赶往火车站。
在青县火车站,父亲接上了爷爷。父亲步行赶车,行走在车辙坑洼的窄土路上。直到星星都出来了,他们才回到久别的家。
1969年10月,我爷爷回家养病。这时,从县城到各公社修通了笔直平坦的土路。村各生产队的老牛铁瓦木轱辘大车,也都换成了胶皮轱辘的骡马车。这次我爷爷是坐着村里最好的骡马车回的家。
建国初期,在县委工作的父亲,每次回家都是步行。直到1956年,父亲才花120元置办了一辆飞鸽自行车。
上世纪60年代,我在青县中学读了六年书。每个周末回家都是步行。雨后,土路泥泞,我得提鞋赤脚前行。骑自行车的人们可就苦喽,只能扛车步行。
1976年我调到沧州工作,经常骑着父亲那辆骑了20年的旧“飞鸽”,往返于地委党校和老家村子之间。逢年过节,一家四口回家时,老伴儿骑着旧自行车,带上过节用的物品。我骑着务农时的“大铁驴”,带着一双儿女回家。常常是到家了,儿女的双腿也麻木了,下不来车子,需人扶着,才能缓缓下车,迈步行走。
后来俩孩子都学会了骑自行车,就自己骑车跟着我回家看望爷爷、奶奶。累得实在骑不动时,我就用绳子拽着他们走。上世纪90年代初,柏油路通到我村,已参加工作的儿子买了辆二手摩托车,这样回老家更方便了。
而今,我们几家都有了汽车。我一个人回家时,还是喜欢坐公交车。满车的乡邻故旧,拉拉家常,尽享乡情。回家人多了,我们就开上几辆车,人少了,一辆沃尔沃轿车就行了。大家共坐一车,其乐融融,谈笑间就到家了。
回首七十年的回家路,变化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