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菜单”
王洪剑
我今年85岁,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车菜单”,现在咂摸咂摸,还真有滋味。
1951年,我和同村其他3位学生同时考取了泊头师范学校。在当年,这可是件大喜事。开学前,村里安排了一辆牛拉的木板车送我们去学校。这可是村里最高的待遇。近10公里的路,牛车拉着我们足足走了3个小时。
1961年我到沧州工作,当时下乡调研、蹲点是经常的事。
记忆最深刻的是1963年,沧州地委组织生产救灾工作队下乡工作。我和一位男同志被分到海兴县。
记得去海兴县的土路坑坑洼洼。我们坐在大卡车的车斗里,一路颠簸。50多公里的路,大卡车走了3个多小时。更费劲的是,从海兴县城再去乡镇,根本没有车。海兴县的同志租给我一辆“大铁驴”自行车,方便我出行。
1965年我下乡去青县。因孩子小,我当天得赶回家。办完事,我就急着赶到青县火车站。刚进检票口,我就看见火车冒着黑烟进站了。坏了,赶不上车了。想到这,我急忙向检票员说明了我的情况。检票员了解情况后,很热心地帮我找到调度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1967年,我省吃俭用,终于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当时我在棉纺厂上班。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上下班。天冷了,我的丈夫就骑着自行车接送我们。
后来,从火车站到棉纺厂通了公交车。我上班方便多了。如今,沧州的公交线路已密如蛛网。一些老年人还可以免费乘车。公交车上冬暖夏凉,让人感觉很舒服。
前几年,我和老伴儿乘坐高铁去北京访友,当时,我们直感叹高铁的速度太快了。
回想这么多年,我的“车菜单”不断升级,生活的幸福感也不断增加。这一切,源自我们有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源自我们赶上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