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到市场,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2019-09-25
来源:沧州日报

从计划到市场,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原沧州地区建材公司副经理崔田讲述改革发展的故事

本报记者 鲁萍

  家住铁路北村社区的崔田与新中国同龄。1980年从部队转业回到沧州以后,他始终在和建材经销打交道。他见证了沧州建材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尽管我所在的单位,是被时代淘汰的一方,但我高兴地面对变革,也由衷地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变革。”崔田说。
  1980年,从部队退役后,崔田被安排在原沧州地区建材公司,负责仓储管运工作。“那个年代,要看见上级批的单子和调拨单,才能够销售建材。”崔田回忆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水泥、玻璃、砂石料等建材物资都需要通过上级部门调配获得。物资有限,求大于供,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到公司买建材。
  工作了三五年后,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显现。崔田所在的沧州地区建材公司开始了双轨制经营模式。“一方面是计划内的分配模式,主要面对大型的项目建设、桥梁河流改造,建材的价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价格执行。一方面就是计划外的、市场的,这部分建材销售的价格要高一些。”崔田说,从建材买卖,就看到了沧州城市的发展。1985年以后,计划外的建材主要销售给沧州市区的百姓自家盖房子,这说明城区人口多了,城市规模开始扩大了。
  1990年,崔田走上了公司的领导岗位,成为沧州建材公司的副经理,管理多个部门工作。他说,到了1992年,沧州建材市场全面放开。任何个人和集体都可以生产、经营建材。崔田细数着当时沧州、青县几家建材厂家,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可对于国营公司来说,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崔田说,从过去被人上赶着求条子,到自家跑外做销售,这种变化来得太快了。
  在竞争的环境下,他们逐渐收起原来的“架子”。原来按时上下班的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只要有来提货的客户,无论何时公司都有人值班。坐等客户上门更是不可能了,要跑客户做销售,和市场上各种规模的经营厂家竞争。尽管他们积极应变,但1993年公司经营还是出现了断崖式滑坡。“这一年,上半年公司盈利186万元,下半年仅盈利9万元。到了1994年,公司面临亏损局面。”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将公司领导和普通职工打了个措手不及。“多看多学吧,看看客户流向了哪里,学学人家是怎么运营的。”崔田说,当时他们去看了一家个人的建材经销商,发现人家仓库不大,人员也不多。调查后发现,原来他们从厂家发来的建材,通过汽运直接发往客户,只有很少一部分留作库存,卖给附近的用户。这样一来,经销商省了仓储、运输费用,自然得到市场的青睐。
  当时的领导班子也积极探索应变的方式,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出路。但是,无奈,这似乎是一条死胡同。“市场放开了,公司却一直还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运转。”崔田说,他们还是使用铁路运输,这样一来,运输环节多了装卸成本、仓储成本,价格也不低,自然要被市场所淘汰了。
  木材、钢筋……市场上的建材品种越来越丰富,市场在竞争中开始起关键性作用,但当时许多国有公司的运营机制却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2005年,崔田退休了。他奋斗了二十几年的公司,也逐渐走向了终点。“有些没落,因为努力了结果却不理想。这些年也反思过,细细想来,还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和步子慢造成的。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正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几十年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崔田说。
  就从崔田退休后的这一年开始,沧州市区西部出现了高层建筑,并且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机制依然存在,城市发展就不会出现迅猛之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会日益提高。”崔田说,“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人,我目睹了家乡与祖国的发展与变迁,亲身感受了自我更正、重登征途的勇气。虽然自己老了,但祖国发展依然强劲有力,朝气蓬勃,我为祖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