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胡学敏
前段时间回老家,找出厚厚的两沓信件,是二三十年前大姑写给爷爷、奶奶的,爷爷一直仔细保存着。白纸红条格的信纸,圆珠笔和钢笔的字迹,一句句朴实的牵挂,让我回忆起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从我记事到高中前的十几年中,每隔两个月,家里就会有大姑寄来的信。每次收到信,爷爷总是高兴地念给我们听。我记得大姑的信中有对爷爷奶奶和家人的关心与问候,有对家的思念,还有就是向爷爷奶奶汇报自己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
那时候,我和弟弟妹妹总会好奇地问,大姑在什么地方。爷爷奶奶告诉我们在潘家口。然而,对地理没有概念的我们,并不知道潘家口在什么地方、距离家有多远。奶奶去潘家口看过几次大姑,她告诉我们要转好几趟车。因为离家远,大姑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一趟。虽然大姑回来少,但我总记得小时候大姑经常寄回来迁西板栗和核桃。我慢慢知道潘家口离迁西不远。
直到上高中,我才从历史课本中真正了解,潘家口是一座水库的名字,位于唐山市迁西县与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兴隆县交界处。这座水库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引滦入津”的重要工程之一。我放假回家和爷爷聊到这项工程,爷爷才告诉我,大姑父就是第一批参与建设水库的人,后来,大姑跟随姑父去了那里。
大学毕业那年,我有机会第一次去了潘家口,大姑带我爬山,参观水库。她跟我说,山上很多树都是她刚到潘家口时和同事种下的,没有机械,只能靠双手。树苗也是人力运上去的,很辛苦。但这些大姑在信中从未提及。我记忆中大姑常在信中写的,都是水库建好投入使用后,大姑父和他的很多同事从水库建设者变成管理者,大姑去了生活区的商店上班,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现在才明白,大姑为了让爷爷奶奶放心,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大姑和爷爷奶奶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家里安装了第一部座机。那时起,大姑和家人就通过电话联系了。大概2007年,大姑和大姑父退休后去了天津。回家的路途近了,通讯方式也多了。家里的座机还在使用,父亲还买了手机,大姑有事可以随时联系上家里人。
前年,家里人建了一个“幸福一家人”的微信群,互相问候,讨论事情更加方便了。现在,87岁的爷爷已耳聋、眼花了,打电话他听不见,视频他也看不清。但每次大姑和父亲视频,爷爷坐在旁边似乎能感受到大姑的牵挂,喊出大姑的名字,大姑也能真切地看到爷爷的精神状态。
通讯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让家人的联系不再受时空限制,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成了一家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