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蝶变

2019-10-10
来源:沧州日报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蝶变

——沧州工业在发展大潮中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李其征 本报通讯员 李光梅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70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蝶变。2018年工业总产值是新中国成立时的9万倍;规上工业增加值是新中国成立时的9.7万倍;工业企业个数3.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99家)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56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26家小型私营工业企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只有泊头火柴厂、吴桥桑园蛋厂、制酒厂、面粉厂和沧州机械厂等企业。到1963年底,沧州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发展,全市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0.46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7.7倍和8.8倍。1964至1977年是沧州工业经济的自然成长阶段,1964年,沧州境内发现大港油田,并于两年之后正式开发。这一时期,沧州成功建起相对独立、产业链条较长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日后工业经济振兴打下基础。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沧州工业要素加速聚集,机械制造、管道装备、电子机电等行业从萌芽状态逐步壮大。特别是随着1988年沧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与沧州地区联合制定了沧州工业发展总体战略和布局,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发展保障,到主导产业发挥支柱作用,再到产业聚集分布及京津分工协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规划,为沧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路线图”。经过执著不懈的努力,中国裘皮之都——肃宁,中国弯头管件之都——孟村、中国汽车模具之乡——泊头、中国包装机械之乡——东光、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盐山等县域经济品牌不断涌现。
  随着2007年渤海新区成立,沧州沿海开发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进程。黄骅港综合港区建成开航,实现从单一煤炭输出港到综合大港的转变,在港口的拉动下,我市不断加大重大产业支撑项目推进力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取得快速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个数从2007年的1148家增加到2012年的1618家;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首破千亿大关,总量在全省排名超过保定,位居全省第四。2012年,沧州市16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5.2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82.4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党的十八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三大机遇,发挥港口、区位、土地三大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沧州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按照“一港双城三带四区”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扎实推进“六个一”工程,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等“18+7”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方面,加快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主题旅游、时尚服装服饰和现代物流“六大新动能”,培育出激光及智能制造、先进再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五大新引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创下世界同类汽车工厂建设的“沧州速度”,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国内首开跨区域监管体制先河……2018年汽车及零部件、先进再制造、清洁能源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44.5%、23.2%、52.7%,生物医药、主题旅游、电子信息及应用投资增速分别达53.9%、59%、21.1%,新动能、新引擎产业增加值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5.1%。2012年至2018年,全市新增入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206家、258家、299家、241家、210家、199家和182家,期间新增入统企业个数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位。
  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70年间沧州工业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时至今日,沧州工业行业分类已经覆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具备了完整、互补、多元、协调的产业布局。建设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一幅宏伟的蓝图,正通过沧州人勤劳的双手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