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9-10-11
来源:沧州日报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透过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看沧州70年巨变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李珍珍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70年间,沧州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过程,见证着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沧州百业待兴,科技发展缓慢,科研机构较少,技术人才相当缺乏。1949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仅23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科技事业尚未萌芽。1978年3月,随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沧州大地,“科学”终于迎来久违的春天。随着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沧州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企业办科研机构逐渐增多,科技项目和新产品不断增加,科技成果逐渐显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放到重要位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3至2018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21.9亿元,年均增长22.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4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906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到162家;实施“双百工程”,围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每年滚动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以上;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达标行动,596家工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和“双创”升级版,2018年,全市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77个,省级重点培育的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2018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8家、“星创天地”3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15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4家。科技改革在沧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
  随着沧州规上企业科技项目逐年增多,R&D投入强度进一步增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8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285家,企业研发R&D经费投入30.8亿元,比2012年增加23.0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2012年提高0.57个百分点,R&D人员比2012年增加590人。随着科研等投入的逐年增加,全市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发表、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沧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2006年,沧州工业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企业仅涉及44个行业,其余65个行业属于空白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为33.7亿元,占同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4%。党的十八大以来,沧州落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从完善政策、创造环境、增加投入等方面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沧州制造向沧州创造、沧州产品向沧州品牌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沧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有66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居河北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保护相关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