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蝶变缩短“世界的距离”
——中国邮政集团沧州分公司老员工杨三兰的故事
本报记者 贾世峰 本报通讯员 耿雨鹏 王建军
“我是农村里来的。”尽管已经在沧州工作生活了40年,但杨三兰依然不忘记自己来自农村。
1949年3月,杨三兰出生在白洋淀大堤旁边的任丘市大树刘庄。“那时候家里非常穷,父亲辛苦一年挣的工分也换不来多少钱,粮食经常不够吃,淀子里的水草、榆树皮,都会被磨成了粉,掺了玉米面做成饽饽。”杨三兰说。由于家庭困难,她初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照顾两个弟弟。
苦难的童年经历,使杨三兰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节俭的品格。长大成家后,杨三兰的丈夫在沧州邮电局工作,在一次送电报时砸伤了脚,治疗不彻底落下了脉管炎的毛病。邮电局领导让杨三兰进入邮电局,做了一名临时工。因为踏实能干,杨三兰第二年被分配到了沧州市新华路邮电支局,成为一名前台员工。
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充满了活力,邮电局成为人们向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信件、包裹、汇兑、长途电话,都需要到邮局才能做到。
“当时太忙了,上午不到8点就提前开门,全员三班倒,还是经常要加班到晚上。”杨三兰说。当时,信函、包裹分拣、投递等各项业务都是人工操作,邮递员一辆“二八”自行车跑天下,工作量非常大。“根本没想到邮政行业能发展得这么快,现在坐在家里点餐,一会儿快递员就送到家门口,真是难以想象的快捷。”
上世纪80年代,信函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手段,信件数量巨大,最高峰时期全市邮政系统信函总量近两千万件。“各单位来寄信,都是用麻袋装了送来,邮局里各类包裹每天堆得像小山一样,拉邮包的大卡车一天要来清运两次甚至三次。”杨三兰说。
杨三兰能吃苦,也爱学,到支局前台工作不到3个月,函件、汇兑、包裹等各项前台业务,她就已熟练掌握,很快成了支局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1980年,杨三兰转为正式工,工作稳定了,她和丈夫、女儿也终于在沧州有了真正的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沧州邮电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函件包裹等传统业务一年一个台阶,电话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第一代移动手机“大哥大”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电信业务成为邮电事业新的增长点。1991年,杨三兰成为西环邮政分局的支局长,这是全市最大的邮政支局,杨三兰和支局全体员工认真工作,热情服务,积极开拓各项业务,连年超额完成任务。
1997年,杨三兰光荣退休。1998年,邮电体制改革,沧州市邮电局正式“分家”,分设为沧州市邮政局和沧州市电信局。随着沧州开发区邮政支局的成立,工作能力出色的杨三兰又被返聘回岗,管理开发区邮政支局,直到2004年。
岁月如梭,当年梳着两条大辫子的杨三兰,现在已经满头白发。到杨三兰退休时,沧州邮政业务已实现电子化支局、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分拣,邮政分局业务多样化到数十种业务,邮政储蓄余额突破200亿元,邮政事业发展得生机勃勃。更让杨三兰感到高兴的是,她曾经担任支局长的西环邮政支局再次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当年的“娃娃兵”已成为沧州邮政的骨干。70年与祖国共成长,几十年绿色邮政情,杨三兰动情地说:“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真心祝愿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