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把穷村建成美丽新农村
——记献县河城街镇小屯村党支部书记贾培山
本报记者 杨继超 本报通讯员 赵 侃
从石黄高速献县河城街收费站下高速,驾车东行十多分钟,小屯村便映入眼帘。蜿蜒的护村河水波荡漾,千亩竹柳生态园一望无垠,顺着平坦宽阔的街道驶入村里,一排排新民居宽敞明亮,一辆辆轿车排列有序……1977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贾培山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农业村—养殖村—工商业村—文化观光旅游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吃的是麸皮糠,穿的是补丁装,住的是土坯房,口袋是两面光。”这是几十年前村里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献县小屯村3000多人,人均土地不足2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亩产小麦不到100公斤。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小村起家,还要从试水种养殖业说起——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贾培山带头在自家田里种上果树,收益远超大田作物。村民赵福泰开始尝试养鸡,一只鸡年收入20元。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村“两委”号召村民种树、养鸡,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村已有果树4000亩,养鸡户800多家。小屯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养殖专业村。
吃饭穿衣没问题了,可贾培山觉得,要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有其他挣钱的道儿。1996年,贾培山自己带头,号召党员干部入股建起村办玛钢厂,并很快打开市场。村民投资创业的热情被唤醒,村里先后建起建材加工企业32家,不仅收益可观,还吸纳了本村甚至外村、外省的2000多人在此打工挣钱。同时,大批村民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开展建材租赁业务。十多年时间,这支队伍发展到近千人,小屯人的200多个租赁公司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小屯3000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小屯村也先后写下了“百辆汽车逛县城”“百辆奥迪逛县城”的故事。
为了改善家乡面貌,贾培山聘请专家对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设施进行了系统规划,完善了新村的服务功能:新建健身广场一座,投资50万元建成新村公园,又投资30万元建成高标准的灵堂及灵堂停车场。投资100万元,建起了竹海生态园,把毛公墓修缮成了观光旅游景点,5公里长的环村渠已基本完成。还先后建成了农民俱乐部、图书室、阅报栏、宣传栏,安装了闭路电视网,党员培训教育基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17年第四期龙港嘉苑新民居建设已完成,330户居民于当年10月全部入住。
小屯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村子发展成为国家级文明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现在是献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担任村支书四十多年的78岁老人贾培山,已经是整个小屯村的“主心骨”。“只要条件允许,我愿带领全村人一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贾培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