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代的“菜篮子”
曹广欣
“我小的时候,一家人只分十几棵大白菜,一小堆萝卜。就这点儿菜,一个冬季一家人根本不够吃。为了过节能吃上菜,大家平常舍不得吃,饭桌上常常没有一点菜。你大姑才十几岁,她背起筐就到生产队的菜园里捡一些砍剩下的、没有人要的、干了的白菜叶,半天捡了一筐。她背回家洗一洗,用水一煮,撒上点盐,一家人吃了一个多月。你看,别人想不到,她就想到了,全家人就有菜吃了。”在我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大姑的故事,我也从心里佩服大姑会过日子、有本事。
我知道,这是真实的故事。因为,我依稀记得,我家冬天也存大白菜。母亲每天倒来倒去的,掉下来的、冻了的白菜帮,我们才能吃。大冬天的,母亲提着篮子,到井边去一片叶一片叶地洗,手冻得通红。洗好后,回家切好,用油一炒,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更别说父亲小的时候,那时肯定更艰苦。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正赶上计划经济时代、困难时期。那时,吃饭到生产队里吃,自己家不让做饭。后来,生产队里的食堂解散了,但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菜园子,到分菜的时候,每家都挎着菜篮子到园子里分。冬天,就没有菜可分了。那时,蔬菜是紧缺的商品,每顿饭能吃上菜,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父亲年轻的时代,“菜篮子”是“浅”的。
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有了地,终于可以规划出一个小菜园。大哥夏天就在菜园种些豆角、茄子、西葫芦等。他种菜上心,菜长得也很好。记得有一次,他怕别人摘西葫芦,突发奇想,在每个西葫芦上都写了数码,一看就知道是否少了、少了哪个。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到地里干活,同队的人跟哥哥开玩笑:“你真行,西葫芦上还编号,怕别人摘啊!”哥哥只好说:“只是记个数,你们吃就摘吧!”这样还是没能挡住别人摘菜。不过,那时菜基本上够吃,偶尔有亲朋好友摘一点,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除了在菜园里种菜,我们家还在地里种白菜、大萝卜等。到了收菜的时候,除了留下一家人冬天吃的,哥哥还用车拉到集市上去卖。
那时,我们小孩儿放学后,还有一个活儿,就是背着筐打草、挑菜。这些草和菜,大部分用来喂猪和羊。像苣荬菜、马齿苋等,人们也常吃,用来接接短、尝尝鲜。
我的童年,虽然菜不丰富,但每顿都能吃上菜,过节能够吃上肉……
我年轻的时代,“菜篮子”是“满”的。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农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菜篮子”慢慢丰富起来。变化是因为科技的力量,用百姓的话说,是“大棚搞乱了季节”。因为有了设施蔬菜,百姓可以冬吃夏菜、夏吃冬菜。哪怕外面冰天雪地,棚里黄瓜、西红柿依旧长势喜人。
如今,逛集市、逛超市,买菜、买水果、买零食成了每户人家的必修课。琳琅满目的蔬菜让人挑花了眼,买菜也不用菜篮子,要用小推车。一次买菜,就买上好多种,挑着吃。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顿顿吃上新鲜菜,而且要换着样吃、吃上好质量蔬菜……
孩子们的这个时代,“菜篮子”是“溢”的。
从吃不上菜,到吃得上菜,再到吃不完的菜、挑着菜吃。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菜篮子”的变化,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