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天然气深度处理“变废为宝”
预计年可增收8000万元
本报讯(李长开 齐根成 刘杰)在没增加一方气的情况下,却能让现有资源大幅增加创收。这一旨在“推进天然气深度加工处理”的规划项目,日前已在华北油田完成前期论证。根据测算,华北油田冀中油区每年所产的约2亿立方米天然气湿气,通过提纯为干气、回收高附加值产品后,每年至少可增收8000万元以上。
天然气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甲烷含量在95%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95%、乙烷等轻质烷烃的含量在5%以上的叫湿气。一般来说,甲烷含量越高,干气的燃烧就越稳定;湿气越重,集输管线就越容易冻堵,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燃爆问题。但湿气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所含的轻烃类物质是乙醇、甲醛、氯乙烯等化学物的重要原料。在过去,由于油田伴生气分布零散、集输处理工艺不完善等原因,华北油田每年仅有3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经过简单处理后外销或自用,其余大部分天然气未经处理便销售给用户或作为燃气被白白烧掉,乙烷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轻烃类产品未能回收。
在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华北油田开发系统深刻认识到天然气深度处理的潜力。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轻烃全面回收工作,论证了在岔河集、别古庄等两个油区建立天然气深度加工厂的可行性。据测算,仅这两个油区每年即可回收轻质液态烃3万吨;而天然气达到干气标准外销后,每立方米气价格比以往湿气还可提高0.2元左右。烃、气分离,既可捞出轻烃“浮财”,又可提高干气品质和价格,能够实现“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