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种在轮台

2020-06-01
来源:沧州晚报

援疆一年半,轮台成了她魂牵梦绕的地方,轮台的患者成了她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牵挂。于是,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张东玲再次踏上了援疆之路———   

把爱种在轮台  

本报记者 杨玉霞  

“阿姨,我终于见到你啦,谢谢你多年来的帮助。”  

“张大夫,你又回来了,好想你啊。”  

张东玲一到轮台县人民医院,就被热情的人们包围。  

看着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张东玲心情激动,时隔3年多,她又一次援疆来到了轮台,见到了梦中熟悉的场景。  

放不下的牵挂  

张东玲是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生。这是她第二次来轮台工作。  

她曾于2015年8月到轮台县人民医院儿科工作,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  

今年,49岁的张东玲再次报名参加医疗援疆工作,并担任沧州市第九批援疆医疗队9名队员的领队。  

今年4月16日,他们踏上了援疆之路。和第一次一样,她要在新疆巴州轮台县人民医院儿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之所以再次来轮台,是因为回到沧州后再也放不下这里的一切。”张东玲说。她放心不下轮台县人民医院的那些同事,放心不下曾经救助过的轮台县的小患者,她更想看看她曾经资助过的新疆孩子。  

张东玲从没想过,她会第二次踏上援疆之路,做出这个决定,是她回到沧州后才慢慢形成的。  

2016年年底,张东玲结束第一次援疆任务,回到沧州。可很快她就发现,人虽然回来了,可她的心却留在了那里。  

“张大夫,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小患者,高烧不退可咋办?”  

“张大夫,一个幼儿突然抽搐,怎么办?”  

那里的同事,经常打来这样的电话请教。  

“别着急,慢慢说。”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张东玲只要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恢复轮台医生的身份,认真进行指导。  

这些电话让她一阵阵恍惚,她人在沧州,仿佛从未离开过那个地方,始终工作在轮台县人民医院的诊疗室里。  

她感到了被需要的幸福。  

“孩子怎么样了,脱离危险了吗?”隔几天,张东玲就会打电话问问。她说:“虽然只在那儿工作了一年半,却与医院的同事和患者建立了再也割舍不下的感情。”  

割舍不下的爱  

“张阿姨,没想到,咱们竟然成了同事。”新疆小伙子迪力夏提见到张东玲激动地说。  

到轮台后,张东玲自行隔离了14天,才正式上岗。  

5月6日上班第一天,她就见到了小伙子迪力夏提。这是她曾资助的孩子,现在竟然成了她的同事。  

迪力夏提家住新疆巴音郭椤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轮台镇亚克巴格村,2016年9月考入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2017年3月的一天,张东玲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发出的倡议,希望有爱心人士帮助迪力夏提一家。这个家庭里,小儿子因病致残,大儿子迪力夏提刚考上大专,全家人的生活很困难。  

“我看到这个消息后,心揪了一下!”张东玲说。  

她立即和发微信的朋友取得联系,并详细了解了迪力夏提家的困境。她决定资助迪力夏提上学,直到他毕业。  

那年,张东玲的儿子丛亮刚参加工作,听说此事后,与母亲商量想一起帮助这位远方的维吾尔族弟弟。母子俩每人每月拿出100元,一直资助迪力夏提完成学业。  

将近3年的资助时间里,每到换季的时候,张东玲都会给迪力夏提买衣服。不仅如此,她还经常通过微信和迪力夏提聊天,帮他解决一些难题。  

“张阿姨的资助,不仅解决了我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还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色彩。”说起张东玲的帮助,迪力夏提感激不已。  

迪力夏提毕业后,顺利进入轮台县人民医院工作。  

“正是因为有像张阿姨一样的好心人帮助我,我才顺利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现在,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迪力夏提感动地说,张东玲是他的资助人,更是他人生的引路者。  

弥补永远的遗憾

  再次回到轮台工作,对张东玲来说是轻车熟路。
  作为儿科大夫,她一上岗,每天的接诊量就能达到60多例。
  一天下来,她累得头重脚轻。可是下班后,她仍不闲着,利用休息时间写了许多计划,并给轮台县人民医院的负责人提出了很多建议,尤其是如何加强幼儿保健。
  张东玲说,孩子的事无小事。这都是因为她在轮台曾有一个遗憾……
  那是她第一次援疆发生的事。2015年11月13日,轮台县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弃婴,这名弃婴因患先天性心脏病而生命危急。为了救治这名弃婴,张东玲竭尽全力。她与原单位进行远程会诊,并打电话请教内地专家……6天后,这个孩子还是停止了呼吸。
  在急救现场,张东玲痛心地哭出了声。
  “那是件遗憾的事儿,现在想起来心都酸酸的。”张东玲说,“这次再回轮台,一定要帮当地医院把儿科的力量充实起来。
  到轮台的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虽然忙,但她很开心,她付出了真情,也收获着感激。
  “孩子总是肚子疼,不知啥情况?”张东玲刚走进诊疗室,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就带着一个10来岁的男孩急急地赶了过来。由于他们不会普通话,张东玲费了很大劲才听明白。
  张东玲了解到,平时孩子也闹过肚子疼,家人没有当回事。这几天,孩子开始发烧,他们才带孩子来看病。
  看到孩子痛苦的表情,张东玲觉得不对劲。
  张东玲请外科大夫来会诊,建议给孩子立即做影像检查。结果,孩子不是当地大夫说的腹膜淋巴结炎,而是阑尾炎穿孔,需要立即手术。由于救治及时,小男孩很快康复了。几天后,老人再次找到张东玲,一个劲地给她竖大拇指。

  同事们的知心姐姐

  在9名援疆的沧州队员中,张东玲的年龄最大,大家住在一起,张东玲就成了他们的“呵护者”。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她都放在心上,张东玲也成了队员们心中的“知心姐姐”。
  新疆的气候特别干燥,中午太阳光照特别强烈。虽然大家心里都有准备,但还是有点承受不了。人们全身干燥,皮肤每天都痒痒的。一天涂几遍保湿乳,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满嘴起泡、流鼻血……初来新疆,队员们各种不适。张东玲每天都要嘱咐小队员们,一定要做好防护,保重身体。
  从沧州来的这些援疆的医生大都是80后、90后,有的还没结婚,有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对家对孩子的牵挂,成了他们在外地的最大心事。
  援疆队员王艳荣是孟村人民医院的一名大夫,她被安排到轮台县人民医院B超室工作。一上岗,她就忙成了陀螺。连着工作了几天,王艳荣的腰疼病犯了,趴到床上起不来了。
  很多病患听说B超室来了一位专家,纷纷慕名来做检查。王艳荣听说许多病患排队等她,她更着急了。
  张东玲不仅担心王艳荣的身体,还极力劝慰她,让她好好休养。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一和孩子视频通话,援疆大夫、肃宁人民医院的彭少华就忍不住流眼泪。随即,彭少华擦干眼泪,一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老大姐,张东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尽力地抽时间陪队员们聊天,开导他们。
  “能再次来到轮台,利用平生所学救治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张东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