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引领河间行别营乡创新发展
图/文 殷实 曹思齐 王晓镭
走进河间市行别营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一座座漂亮干净的民房民居,道路两旁绿植点缀,便民设施随处可见,人们个个神采奕奕,对未来充满希望。
行别营乡位于河间市东部,总面积58.5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人口4.6万,39个党支部,党员1195名,是远近闻名的线缆之乡、汽车配件基地和耐热玻璃工艺制品基地。近些年来,行别营乡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充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将党建与美丽乡村创建相融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上了一条不断进取的创新发展之路。
修复革命旧址 打造“红色名片”
1926年7月,在行别营乡前张寺营村,这里诞生了河间第一个党支部,从此革命的火种和党的精神在这里扎根,见证了革命前辈们带领河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史。时间一晃90年,当年承载着新希望的革命旧址早已年久失修。先烈虽远去,革命精神却永存。“要让更多人知道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历史,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秉持着这样的信念,2017年7月,在河间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行别营乡开始了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整体修复工程。
河间第一个党支部的旧址始建于20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当时房屋主人周守来积极支持革命,在这个房子建立了河间第一个党支部。后来,周守来的三子周铁继承革命精神,他生前一再嘱托儿子周曙光:“老屋是红色根据地,房子不能卖,一定要保护好!”得知要重修红色旧址,周曙光老人当即把老宅捐献了出来,对河间第一个党支部的修复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
“隔了近百年的时光,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已经破败不堪,不见了过去的风采。”行别营乡党委书记王海军介绍说,为了追本溯源,让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行别营乡对党支部的革命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广泛收集历史物件,并邀请专家多次现场考察调研,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修旧如旧”的设计方案。
在河间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修复期间,得知消息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涌现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前张寺营村年近七旬的村民周朝五老人,第一时间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500元零用钱捐了出来;前寺营村梁素芹大姐,知道儿子已经捐款1000元,仍坚持将200元交到村干部的手中,梁大姐豪爽地说:“他捐是他的,我也得为第一党支部出一份力!”;沙河桥90后新婚小夫妻付广森和钟琳,将省下的3万元“鞭炮钱”和“改口费”无偿捐出……修葺前期,就陆续收到了各界捐款近160万元。
辛苦没有白费。2018年6月28日,河间第一个党支部主体修复完成,总占地6.928亩,建筑主体由旧址、私塾、村史馆、现代展馆、党建长廊五个主要部分组成,配套建设活动广场、停车场。修复后的河间第一个党支部,作为展示红色教育、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成功召开了河间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并在河间市委的号召下在全市迅速掀起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高潮。截至目前,河间第一个党支部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党员、群众超5万人,被确定为河北省、沧州市“农村干部培训班定点红色教育基地”,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挂牌“党性教育暨红色文化创作基地”,沧州市、河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挂牌“青少年教育基地”,河间市公安局、检察院、教体局等11个单位挂牌“党性教育基地”,已经成为行别营乡乃至全市一张名副其实的“红色名片”。
百亿玻璃小镇 展现“行别营速度”
在河间,提起玻璃制造业,当地人都会自豪地竖起拇指:“我们河间的玻璃,就是牛!”河间的工艺玻璃制造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北京玻璃仪器厂一批知青,来到河间市行别营乡南大史村下乡,把玻璃深加工的技艺传授给了这里的村民。经过4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家庭作坊到规模生产,从贴牌代工到拥有自主品牌,玻璃产业如今已经是河间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河间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日用玻璃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耐热工艺玻璃生产基地。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河间玻璃产业分散加工、各自为政的现状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推进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身处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以玻璃产业作为重要支柱的行别营乡也陷入了同样的困扰之中。正当乡党委书记王海军为玻璃产业发展积极谋划的时候,2019年7月,转变的时机到来了:浙江澳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决定投资100亿元在行别营乡大史村附近建设玻璃智造产业园区,打造中国的玻璃小镇。
以某项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小镇,这在国内早已有过先例。在新常态下,利用行别营乡自身的块状经济、产业优势、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打造玻璃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完善玻璃产业结构,同时还能够吸纳农村人口就业,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让产业可以依托小镇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玻璃产业步入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挖掘更多产业引爆点,最终达到释放最大的经济效益。
王海军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实这个项目。”
玻璃智造产业园项目用地涉及了行别营乡南大史、北大史、黑佛头、小黄务4个村500多亩地。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整个乡党委、政府迅速动员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宣传征迁政策,帮助农户解读文件精神、分析补偿方案、吃透征地拆迁政策,消除思想顾虑,引导广大群众全心全力支持征迁工作。自征地拆迁工作开展以来,各征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们放弃了休息日,发扬“5+2”“白加黑”的攻坚精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加快征地拆迁进度。
在市、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玻璃智造产业园仅仅用时3天就四证办理齐全,10天时间完成近570亩土地的征收和租用工作,两个月的时间,一座总面积6268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就在荒地上拔地而起,展现了令人瞩目的“行别营速度”。
党建+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以前这里一到晚上黑黢黢的,特别不安全,现在安上路灯,可亮堂多了。”村民指着路灯,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由衷的喜悦。一杆杆路灯,不仅照亮了路面,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路灯所在的地点在行别营乡行米路镇区段,这里商户聚集,人流交织,来往车辆较多,是行别营乡比较繁华的商业地段。以前这里路灯老化,一到晚上缺乏照明,视线不佳,再加上夜里车流量也不小,来往行人安全性无法保证,尤其是到了冬天,夜长昼短天冷地滑,危险程度更高,但乡里缺乏资金有心无力,村民们只能自己小心。
2019年,行别营乡党委、政府下定决心,把安装路灯纳入重点民生工作,解决困扰村民们已久的亮化问题。行别营乡党委、政府多方筹资,和乡内多家爱心企业合作,投资108万余元在行米路镇区段两侧安装136盏环保、美观的中华灯,同时安装了158盏太阳能路灯;筹资147万元,在沧保路安装360盏太阳能路灯;各村纷纷实施亮化工程,全乡共安装1904盏路灯,让村民夜间出行从此不再摸黑,心里暖洋洋、亮堂堂的。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民生问题始终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做好民生工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才会高。
行别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民生工程,极力提升村民幸福感、满足感。“我们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给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王海军说。
在行别营乡,“有困难找党员,我为百姓作贡献”这句话不仅是句口号,更是切切实实的承诺与行动。而在西文庄村党支部,还将这个承诺拓展推行为“三六一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即每季度每个无职党员为百姓做三件好事,村“两委”普通干部为百姓做六件好事,村“两委”正职为百姓做十二件好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在人民群众面前塑造了党员的良好形象,无形中增强了乡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行别营乡排查武汉返乡人员154人,全部采取居家隔离。隔离期间,行别营乡组织落实了给武汉返乡人员“通一次电话、视频谈一次心、做一件实事”送温暖活动,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和日常生活。“每天都来测体温,吃的喝的都及时供应,经常打电话、发视频,有时候还亲自过来谈心,一下子感觉安心了。”武汉返乡的裘敬瑞回忆。
为保证全乡民众生命安全健康,维持稳定生活条件,行别营乡从上到下行动起来,党员带头冲在第一线,保卫着村庄的生命线。在乡党委“强化支部领导、组织党员亮旗、突出表率引领、动员全民参战”的号召下,27个村设立了31个“党员志愿岗”、63支党员巡逻小分队、57支志愿服务队,1991名普通党员、普通群众在防疫一线,在不同的岗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钱海宽、权秀喜、李实俊、陈铁锤、刘瑞夫……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党员以身作则,坚守一线。在老同志们的激励下,年轻的同志们纷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言行践行入党誓言。被党员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不少普通村民也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义务加入到工作一线中,自发组织参与进巡逻、疫情宣传、村内消毒、垃圾清运等工作中。行别营乡党员牵起头,群众齐跟上,形成独特的行别营乡全民抗“疫”战线。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行别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于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抓防疫、保复工、解难题、促发展”,认真抓好企业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双胜利”。为帮助企业早复工早复产,行别营乡大力推行“驻厂特派员”制度。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严格按照“六个到位,七个必须”要求指导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同时全力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难题,为符合复工复产条件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最终实现全乡16家规上企业和133家规下企业、1家外贸企业100%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