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四溢农家院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缴阳
5月29日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将运河畔的小王庄镇韩家场村照亮,村民三三两两地走在开阔整洁的水泥路上,向村里的文化广场渐渐聚拢。广场北侧的书屋里已经坐了不少人,读书看报,安静的屋内只有翻书时细微的“沙沙”声。
趁着卫生室还没开门,64岁的刘振帮一早就来到了书屋“充电”。“桃树体内的树液流动比较旺盛,树木的生长活力强,而且期间也是桃树叶大量发芽、抽枝、展叶的时期。而恰巧在这种时节,桃树新萌发的芽苞尚未长饱满,是进行芽接的最佳时候。”刘振帮张口就来的话语让人惊讶不已,俨然一位农业种植专家。
然而他的职业并不是果木种植,而是村里卫生室的大夫。刘振帮生长在韩家场村,1976年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了专业的医学培训,退伍后,回到村里的卫生室当起大夫。社会日新月异在发展,眼看自己储备的知识逐渐跟不上了,刘振帮心急如火。
2015年,村干部传来好消息,政府投资建设的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上千册图书供全村百姓阅读。
“看到书架上分门别类的书籍,真是如获至宝。”刘振帮说,从那以后,他便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没事就来看书,有时候还借回家读。久而久之,自己不仅掌握了更多更新的医学知识,还对果木栽培嫁接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在村里不仅看病可以找刘振帮,谁家遇到果木嫁接难题,也都来找他。
而他坦言,这一切都离不开书屋的帮助。
2017年,韩家场村农家书屋完成改造升级,配齐新桌椅和新书架,面积达40余平方米,藏书增至8000余册,种类也更加细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农家书屋这个“新世界”。
“这里离家近,读书的氛围好。看累了,正好到村广场溜达一圈。对俺帮助很大。”87岁高龄的刘玉林老人也是书屋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尤其是关注时政类新闻,关心党的新政策、路线方针。以前看书,要转两趟公交车前往市区的图书馆借阅书籍,费时费力。如今农家书屋里的书籍数目多而广,让他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韩家场村的农家书屋是沧州市首批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书香”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群众的生活。
谈到这几年村里的书屋,韩家场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华感受颇深。
“在俺们村,各项工作都进展得特别顺利,建设美丽乡村,翻修水泥路面、铺设饮水管道,又先后建设村民中心、修建村民广场、街心公园,百姓全力配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推进移风易俗,干部带头,百姓作主;疫情期间,村里老少几乎全部出动,轮流值班……美丽乡村不仅美在‘颜值’,还要美在‘气质’。”陈忠华说。
在村里书屋的影响下,韩家场村的文化氛围越发浓郁。2016年,韩家场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017年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8年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农村文化礼堂”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