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达“吃下”垃圾“吐出”宝贝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闫红娥
【阅读提示】
遵循国家墙材革新和节能环保的政策导向,河北力达节能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将电厂废弃的粉煤灰、电石泥、炉渣等固废原料回收再利用,配以河砂、石粉等原料生产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新型建材,产品一经面市,供不应求。
一年吃掉30万吨残渣
走进河间市的力达建材公司,不见大面积的晒砖场,不见大堆的土坨和滚滚烟尘,也闻不见传统烧砖异样的气味儿,只看到整洁宽敞的闭环管理生产车间、全自动电脑操作配料系统。两条生产线正在运行,两台德国产全自动码坯机械手将挤压成型的灰砂砖坯有序码放,准备编组入釜。
“我们现在每天生产40万块标砖,一年可消化固废粉煤灰15万吨、电石泥6万吨、煤渣9万吨。”公司负责人田建厂说。
进入建材行业,对于力达公司负责人田建厂而言不是偶然。近几年,全国新型墙材快速发展,河北省县级(含)以上城市已全面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2015年国家出台了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再加上《河北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都在积极鼓励使用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这进一步加快了墙体材料革新的进程,有多年营商经验的田建厂敏锐觉察到商机。
新型墙体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提高建筑质量的提高,适应现代建筑对轻质、高强、保温隔热墙材的要求。沿着这一脉络,他迅速厘清思路——着重关注新墙材发展动向,积极走出去。他辗转河南、山东、湖南等地,多方考察有关新型墙材的生产设备,搜集了解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信息,最后确定了以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为主要产品的投资方向。
2017年,田建厂果断放弃在湖南长沙经营了20多年的化工产品、保温材料销售公司,回到河间市时村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
2019年9月,年产1.2亿块标砖的力达节能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实心砖生产线项目顺利投产。项目总投资4500多万元,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生产车间3350平方米,购置2条自动化生产线及环保配套设备。试生产阶段,实现日产30万块砖、月销售额300余万元。
唯一可追溯性品牌标志
在厂区自然养护场地码放的标砖上,每一块都模压“JJ力达”标识,其中“JJ”字母代码代表河北沧州,“力达”代表企业名称。这是有关部门为强化行业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根据产品和生产工艺特点设定的产品标识,在河北省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是用于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唯一可追溯性品牌标志。2019年,力达建材公司成为沧州首家实施新型墙材产品标识的企业。
力达建材公司目前主要生产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是以电厂废弃的粉煤灰、电石泥、煤渣为主要原料,配以石粉、河砂等原料,经备料、配料、搅拌、陈化、打散、压制成型码垛、编组入釜、高温高压养护等多道工序而制成的一种轻质、多孔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的墙材相比,更耐久、更防火、更节能保温且施工更简便迅速。
不仅钟情粉煤灰、电石泥、骨料等固废料,力达建材在循环利用上,也按照行业相关技术标准,严格检测程序,确保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达到绿色生产。
公司设有专门的质检室,产品生产出釜后,均由质检人员进行质量抽检,各项参数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一律禁止出厂,真正落实产品出厂检验制度。
公司购置的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仅有几名工人在操作,生产全程智能化控制,每一台设备的运转状态和速度变化均可通过在线监控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控。生产用工较传统制砖工艺足足减少了3/4,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
开拓高端绿色建材新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力达建材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借助互联网等平台,综合利用资源,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和销售体系。公司还不断强化质量监管,完善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形成原材料检测、成品抽测检测等严格检测程序。同时,努力着眼于产品质量领先和市场适应性,不断研究改进,推出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受疫情影响,力达建材公司于今年3月中旬复工复产,生产、销售等一度遇到困境。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上门服务,协调跑办用工、资金等问题。
目前,企业发展良好,力达新伇伇伇伇型墙材产品,以其防火、隔声、环保、抗渗漏、保温隔热以及经济性和施工便捷等特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被广泛应用于河间市内和周边县市区的重点工程在建项目、企业厂区以及农村建房。企业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300多万元。
“砌块在高层建筑应用广泛,但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在我市行业领域内还属短板,少有企业生产。接下来,我们计划继续推动扩大产能,在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再上一条砌块生产线,拓展高端绿色建材的新路子,为环保事业尽一分力。”田建厂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