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果园变乐园

2020-06-03
来源:沧州日报

水果采摘、林下养殖、烧烤撸串……有果、有景、有体验,位于运河区的西花园农庄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精彩——   

喜看果园变乐园  

本报记者 祁洁 摄影报道  

桑葚的“脸蛋”红了,西花园农庄开始开门迎客,农庄负责人朱新江忙得不可开交。  

这不,早上7时,一辆载满游客的大巴车已驶入院里。下了车,每个人发一个小篮,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桑葚林。  

“这边个大。”“这边熟透了。”一进林子,人们便没了主意,也不知该听谁的,干脆从地头慢慢采。  

林子里,或紫中带黑、或绿中泛红的小桑葚藏在叶子后面,和人们捉起了迷藏。拨开叶子,摘下心仪的几颗,尽管已经很小心了,还是把旁边的桑葚碰掉了。只听见“哎呀”一声,有人赶紧蹲下,把掉在地上的葚子捡进篮里。  

最高兴的还是孩子。大人用手把枝条拉低,小家伙们负责摘。他们一边踮着脚尖使劲往上够,一边往嘴里塞着,还时不时地用小脏手抹把汗。这下热闹了,手上、嘴上、脸上,甚至连衣服上都染上了桑葚汁液,真叫人哭笑不得。  

“颜色越深的越甜。”“掉在地上的葚子大家不用捡,可以当作山羊的‘营养餐’。”在门口忙活完的朱新江走进林子当起了向导,说着说着,他随手摘下一把葚子放入嘴里,甜甜的汁液瞬间甜到心底。望着林中的场景,朱新江脸上笑开了花。  

苦尽甘来。在商界干得如鱼得水的他,怎么也没想到,种地给自己上了沉重的一课。  

“地是人就能种,树栽上就结果。”朱新江怀着天真的想法要过把种地瘾,没想到却磕磕绊绊不断。  

栽下的树苗,第一年就死了近80%,不接着种,前功尽弃,接着种,结果却未知;地租、肥料、人工等加在一块儿,每年光成本就得几十万元。“种出来的东西怎么卖?”“怎样能减轻些负担?”“如何把果品品质搞上去?”每天,他一睁眼就在琢磨这一连串问号。  

把果实拉出去卖,不如把游客吸引来。游客来了,就得让大家玩嗨。思路越琢磨越开阔:除桑葚采摘,引进桃、杏、冬枣等品种,延长采摘时间;利用林下空地养殖大鹅、山羊,既消灭了杂草,又为果树提供了有机肥,更重要的是见到了些回头钱;在林子里开辟烧烤区,采摘完了人们还可以撸串;来年开春再种点儿油菜花添添彩……有果、有景、有体验,在朱新江的用心经营下,这片果园成了乐园,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