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动人曲 切切运河情
本报记者 白玉霄
“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哟,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哟,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哟,一声号子一身胆……”百年前,在漕运发达的运河两岸,那高亢有力的船工号子响彻不停,吼起来,震天响。现如今,号子听不到了,但蕴藏在河水中的旋律依然动听。日前,由市群众艺术馆制作的《运河沧州》MV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运河旋律再次飘响在人们心中。
叙述古城与运河的相遇
晨曦透过水泥森林,射向大地;百亩太阳花随着太阳地升起,仰起了花盘;雪白的信鸽在蔚蓝天空翱翔,此时,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听一听你不老的传说北往南来,数一数你不眠的灯火千年盛开……”
优美的画面,加上动听的歌声让《运河沧州》MV引燃我市各大微信群及朋友圈。这首MV将新时代下的运河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植根于群众内心深处的运河情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
“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市民王悦在看完这首MV后对记者说,“平时基本就是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注意身边的环境,而通过这首MV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美的沧州,也让我听到了更多的沧州故事。”
一首4分钟的MV,将沧州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4分钟,却是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耗时数月,历经几次改版才得出的效果。
“《运河沧州》的曲子我是结合咱们沧州民歌《放风筝》中的音乐元素来创作的。《放风筝》作为河北三大舞蹈歌曲,特别能体现沧州特色,我通过借用这首曲子的元素再结合运河文化,让《运河沧州》充满沧州味道。”市群艺馆馆长葛明栋说,“我们群艺馆制作这首MV,就是希望在文化层面上为大运河的复苏添砖加瓦。”
“不老的传说与新城的倒影,我想通过这种时空观来讲述运河与古城的相遇相知,让人们能更好地去倾听运河故事。”《运河沧州》词作者崔增录说,“古代的运河为沧州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而新时代下,运河又给沧州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我相信沧州的未来更美。”
优美旋律转动时光车轮
如今,《运河沧州》唱响了运河时代音,但回溯时光,你会发现运河的旋律从未停止,即使是在它干涸的时期,依然有很多的音乐人为它谱写乐章。
常连祥是沧州著名音乐人,曾骑行于运河两岸,收集古老的运河号子;也曾为《大运河》《运河吟》等作品谱曲。在谈及对运河的感受时他说:“大运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在参与全国性质的民歌调研中发现,很多沧州传统民歌与其他地方民歌有相似之处。例如,山东临清的《七月探妹》和咱们的《夸丈夫》就很接近,还有高邮民歌《跳槽》和沧州民歌《下棋》也非常相似。由此可见,运河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交流融合作用,可以说大运河是咱们很多文化的缔造者。”
“母亲、憋屈、期盼是我对大运河一路走来的感受。”军旅作家、《运河遥》词作者李炳天说,“我小时候是喝运河水长大的,运河就好比母亲。后来,运河的干涸让我感到悲伤,我在《运河吟》中写到,‘南运河流过多少惆怅,阴霾蒙蒙白家口,兴济堤内干河床,泊头难觅行船动舫,南川楼只诉说昨日风光。’近两年的大运河景观带建设又让我有了期盼,我相信大运河会恢复往日的生机。”
运河的旋律从未停止,它宛如河中水波,一环接着一环,运河的气息也在影响着新生代的沧州音乐人。
古筝演奏者鲁晓彤说:“运河对艺术的传播带给音乐者很多启迪,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灵感,身处运河美景中,为之歌颂的情感常常油然而生。大运河文化让我们充满文化自豪感。”
葫芦丝演奏者李忠潇说:“回忆儿时,在运河岸边练习乐器,当时感觉自己和周围的景色融为了一体。大自然永远给予艺术无穷无尽的滋养,这水养育了运河两岸的人们,承载着多少代音乐人的故事。运河流淌千年、饱经沧桑,孕育出的文化艺术有厚重的历史感。”
二胡演奏者张越说:“对运河的感受一两句话难以说清,但以往在练习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的时候,一想起家乡的运河,曲子中那种飞云似海、流雾如梦的感觉就表达得更清晰。”
运河的文化气息,在流淌中传递,在静谧中洋溢,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传承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不再承担漕运的功能,渐渐地干涸了。但它并没有逝去,随着众多文化作品的交织,运河文化“活”了起来。
活起来的运河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没有现代化工具和设备,古代劳动人民凭借原始的工具开凿运河,将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将勤劳、坚毅等精神镌刻在运河里,这种精神流淌至今。
居高鸟瞰,会发现运河上弯道极多。俗话说:“三弯抵一闸”,如此多的弯道降低了水速,保证了行船的安全,体现了古人治水的智慧。
大运河贯穿南北,促进了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包容性,通透与交融,酝酿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大运河承载着太多的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作品塑造和展现,激活了民族集体记忆,让群众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也使大运河文化成为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成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