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捏进泥巴里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周金良 摄影报道
泥塑从寻泥开始,陈宝友到处打听哪里有新动工的工地,一挖就是一整天。60多岁的年纪,却还像个孩子一样,宝贝似的对待那些挖来的胶泥,背着百十斤重的麻袋,一口气爬上6楼。
陈宝友着魔了。
睡醒觉捏泥塑,吃完饭捏泥塑……一天之中,他有七八个小时是在工作台前度过的,“只要手里拿着泥,心里就格外舒坦。”
海兴县辛集镇于家庄村,66岁的陈宝友从小在这里长大。自年轻那会儿误打误撞地接触泥塑起,陈宝友再没找出比这更让他着迷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大部分时间仍泡在自家西屋改成的工作间里,在一盏台灯下做他的泥塑。
误打误撞
陈宝友从小喜欢艺术,书法、绘画,都让他着迷。但儿时拮据的家境并不允许他在爱好上投入太多精力与金钱,这情况直到工作后,才稍稍缓解。
陈宝友在天津塘沽盐场工作时,当地工人文化宫举办艺术学习班,学习内容有油画、版画、雕刻,还有泥塑。众多科目中,陈宝友最想学的还是画画。但那时他已经成家,每月工资只有51.98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想到学画还得花钱买纸、笔、颜料,陈宝友实在舍不得。
“只要不需要花钱,学什么都行!”本着这个原则,陈宝友误打误撞地选择了让他钟爱一生的泥塑。而在此之前,他从没接触过这项手艺,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些关联,也仅限于陈宝友儿时常玩的“摔破锅”游戏。
但这份陌生,很快就被泥塑技艺的魅力所驱散。
教授技艺的是天津泥人张传人杨志忠、逯彤,陈宝友虽然对泥塑不甚了解,但泥人张的大名却如雷贯耳。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手艺日渐精进。
学艺一年时,恰逢天津市举办第十五届职工美术作品展,老师建议他报名参加。光是得到这个消息,就让陈宝友兴奋了好几天。在所有接到通知的学员中,他是入学最晚的一个,在他看来,这是老师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他以盐场工人的生活工作为原型,创作作品《劳动的结晶》,最终成功入展,那份喜悦让他至今难忘。
1984年,陈宝友回到海兴工作,但他对泥塑的痴迷程度丝毫未减,其间数次获奖,每次都像个孩子一样,拿着证书四处炫耀,还免不了邀上三五好友喝上两口。
宝贝泥巴
陈宝友做泥塑从寻泥开始。
泥料不能是随随便便的材质,得是胶泥才行。陈宝友经常到处打听哪里有新动工的工地,只要得到消息,不管多远,立马拿着铁锹、麻袋出发,一挖就是一整天。挖来的胶泥还不能直接使用,要经过晒泥、泡泥、晾干等30道工序。
前些年,陈宝友跟儿子在海兴县城居住。别人眼中分文不值的泥巴,他却像宝贝似的对待着。挖来的胶泥需要晾晒,扔在楼下他不放心,60多岁的年纪,一麻袋一麻袋往6楼提,晾在自家露台上。
为了防止泥塑开裂,要往泥料里添加棉絮,陈宝友就偷偷把家里不经常用的旧被子拆了,不料后来“东窗事发”,被老伴儿好一通数落。
今年疫情期间,陈宝友制作了不少防疫题材的泥塑作品,《老书记讲防疫》《时间就是生命》《不戴口罩莫出门》等,他把这些作品制作成了电子相册,发布到网络上,让人们既了解到了泥塑这项传统技艺,也宣传了防疫知识。
除此之外,这几年,陈宝友还捏了不少行将消失的老物件,比如纺车、辘轳、压水井……他想通过泥塑的形式,留住时代印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此,陈宝友在去年搬回了老家于家庄村。他觉得,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院门前,观察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然后再把这些场景搬到工作台上。在他心里,这些承载着特殊记忆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
半卖半送
这些年,每到农历二月二,陈宝友都会和老伴儿一起,带上满满一大车泥塑作品,到山东赶庙会。
陈宝友的作品,在当地很受欢迎。每次赶庙会,他都会提前雇一辆出租车,再带上四五百件作品。可是,即便准备得再充足,不消半天工夫,还是会被人抢购一空。
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能大赚一笔,可实际上,“不赔就是好的。”
陈宝友不会做买卖,合算成本更是一窍不通,“只要能把车费钱挣回来就行。”
其实,他是不在意那些。看到有人喜欢自己的作品,他高兴得像是找到了知音,半卖半送是常有的事儿。
有一次,两位日本游客看上了他的作品,虽然听不懂对方在讲些什么,但陈宝友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对这份手艺的喜爱。陈宝友喜欢和人谈论自己的作品,更期望能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手艺,每次参加庙会,他的摊位前总会聚集不少年轻人。“哪怕他们什么也不买,只是围着看看,也会让我觉得比挣多少钱都开心。”陈宝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