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下“钟美美”,能体现教育包容
王言虎
来自黑龙江鹤岗的男孩“钟美美”因为模仿老师一度引发关注,近日,他却大量下架了模仿老师的视频,有传言称他被“约谈”。
5月29日,钟美美就下架视频进行回应:“我不想发那些内容了,我想换个风格。”
夸张的姿态,犀利的眼神,对老师训话的“高度还原”,把中小学老师气质“拿捏得死死的”……“钟美美”火遍全网。
这些视频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触发了一些人“被老师支配的恐惧”。
也因此,当“钟美美”删除一些模仿老师的视频,有人就会怀疑,他是否因为这些视频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压力。
从“钟美美”的回应来看,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他只是想换一种风格。相比“被约谈”的传闻和猜测,我们当然希望他说的是实情。
不管“钟美美”的视频有没有讽刺老师的成分存在,他的这种创作,都应该得到包容。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试金石。
“钟美美”的视频,从呈现效果来看,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批评讽刺意味。但没人能够否认,这些内容不是个别老师形象的真实投射。
比如一些老师将“好学生”与“差学生”区别对待,“钟美美”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将其重新还原,谈不上“歪曲”与“抹黑”。
而且,“钟美美”也强调,自己视频中谈到的人名都是虚拟的,虽然模仿但并没有丑化老师,因为模仿的角色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他的模仿,并不涉及某一位具体的老师,没有必要对他进行上纲上线的批判。
我们更应当看到,这只是一个初中生出于“童心”而进行的创作,是纯粹私人化的表达,成人世界没必要为其赋予诸多复杂的意义,没必要对其进行过度解读。
对于这种未成年人的娱乐化创作,只要不违法,无涉公序良俗,我们的教育就应该给予其充分的尊重。
我们的教育氛围,应该容得下这种不受拘束的自由表达。
作家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发表之后,写过一句话:教育不仅是娃 的事,它是关于“人”的定义,是生活的一切。
“钟美美”视频就是阐述“关于人的教育”的契机:所谓教育,就是要尊重人性,激发禀赋,避免压制,主动点亮。
对待“钟美美”最好的态度,就是尊重他创作的自由,让他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成长。
说到底,“钟美美”戏仿老师的视频,只是一个孩子的搞怪而已,本身并没有恶意,我们对此没必要风声鹤唳。
当然,因为他的视频确实道出了个别老师不太得体的课堂形象,所以老师们不妨对镜自照,反求诸己,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去与学生打交道。
最好的教育,是与学生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