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杂技梦 百里运河情
—“相约看沧州”第三十七站·吴桥感受运河文化旅游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本报通讯员 张晨萌 崔霞
迎着夏日灼热的阳光,6月25日,“相约看沧州”一行走进吴桥运河沿线旅游项目和景点,探访运河文化旅游线路,追寻吴桥千年杂技梦想。
走在运河岸边,凉风习习。距离运河2公里的桑园镇大辛村,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杂技山水特色文化小镇。入口处,一座汉唐风格的建筑异常夺目,原来,这是小镇的大门。大门东侧,一派忙碌施工景象,汉白玉石桥显露雏形,开阔的广场正在铺设……大门西侧,是已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观光园,玫瑰、月季等各色花儿争奇斗艳,梨树、石榴等果树结出了累累果实,大棚蔬菜长势喜人,等待游人采摘。几十名工人穿梭在园区,锄草、施肥、打药,忙得不可开交。
“这里将成为一个有山有水、有杂技特色的文化旅游基地。”项目总经理崔冉冉说,“和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南北呼应,形成一条线路。”
顺着她的指引,人们看到,项目南侧有一片空地,“这个区域将计划建设杂技博物馆、球幕影院和游客服务中心,南侧就是杂技大世界。”吴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说着,带领人们来到改造提升后的杂技大世界。
景区内,受疫情影响,游客不多,但新增的景观和表演场景让人眼前一亮——依托运河历史背景打造的“赵家茶棚”处,杂技演员正刻苦练习,而“运河人家”里,现代杂技融入了运河场景,精彩的高空表演赢得阵阵掌声。“景区新添了很多场景,加入了运河历史文化元素,不少节目进行了创新,期待疫情过后重创辉煌。”景区负责人的一席话,让人们充满期待。
沿运河大堤行驶,河水波光粼粼,两岸垂柳倒映,花开正艳。运河公园里,零零散散地有人在游玩,荷塘边留影,凉亭下休憩,文化墙的浮雕下,几个少年在探讨“吴桥杂技人与大运河的故事”,月季园、柿子林、梨树林,一片片、一簇簇,花红柳绿、绿树成荫。北侧的码头上,偶有游人乘船,徜徉在运河水面上,人随船走,景随船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运河改造建了这个公园,不仅有了新的游玩地,还能欣赏运河风景。”趁着端午小长假前来放松的张婷婷说,在运河边长大的人都有一种运河情结,这个公园也算是圆了人们的梦。
大运河城区段沿线3公里范围内,吴桥谋划了多个文化旅游项目。“这边是杂技大剧院、云臻酒店,在旅发大会上已展露光芒;那边谋划了大运河文化展馆区项目,包括杂技博物馆、杂技名人苑;再远处,是跑马场、大运河吴桥杂技乐园、非遗传习园……”一路走,一路听,运河沿线文化旅游的线路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清晰。
运河与吴桥旅游的契合不仅于此,在穿行境内34.8公里的运河沿岸,不少村庄也建设或保留了运河的诸多景观。在安陵镇赵家茶棚村,农民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民居,流转的土地建成了千亩牡丹园,不少农民在牡丹园里劳作,实现了本地就业。“运河建设改造,我们不仅住进了漂亮的楼房,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大大改善。”75岁的农民赵维龙说,生活在运河边是一种福气。
而在运河畔的大第九村、小第九村和宋家院,因着浓厚的运河历史文化,三村共同修建了大运河民俗文化展馆。将沿线农民从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家具陈设及生活场景一一展现。祖辈留下来的件件实物和文字图片,让吴桥运河沿岸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再次呈现,“对于外地人是一种认知,对于本地人则是一种记忆。”一位游客感慨说,没想到运河历史文化对吴桥有着如此深厚的影响。
点点明珠,汇聚成链。吴桥杂技旅游不再是单打独斗,而将成为一个以运河为依托、以杂技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带,以更多的景观、更美的表演、更厚重的文化,立体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