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龙华店村村民侯汉鹏痴迷刻瓷。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这门艺术走向世界——
方寸瓷盘上雕刻大梦想
本报通讯员 田秀娟 闫红娥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随着锤子一下下地凿,刻刀灵活地在黑色的瓷盘上雕刻出深浅、稀密不同的“钻点”。这些“钻点”构成了一幅幅花鸟虫鱼的图案……每天,家住河间市龙华店村的侯汉鹏与锤子、刻刀相伴,在一个个瓷盘上雕刻出心中的梦想。
47岁的侯汉鹏自幼酷爱绘画,后来又迷上刻瓷。29年来,他在传承传统刻瓷艺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先后获得“燕赵文化之星”“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如今,他又在村里建刻瓷博物馆供大家免费参观,希望将这门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刻刀为笔瓷盘为纸 亿次敲击完成一幅画
一个个瓷盘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或是奇山秀水、花鸟虫鱼,或是书画篆刻、人物雕像……走进侯汉鹏家中,展架上的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精巧别致,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摆满绿植和鲜花的房间,随处可见的瓷盘、根雕、木雕和清脆的刻瓷声,让这个农家小院充满了艺术气息。
侯汉鹏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1990年,侯汉鹏报考美术院校,却因文化分不够而落榜。
苦闷彷徨之际,侯汉鹏决定跟随家住北京的伯父学习刻瓷技艺。之后,他又到学校进修。心灵手巧的侯汉鹏学习劲头十足。他买回雕刻工具后,尝试在方寸瓷盘上雕刻自己的人生梦想。
从那以后,侯汉鹏与刻瓷结下不解之缘。在龙华店村的这个农家小院里,每天从早到晚都会传出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
雕刻一件作品,要靠雕刻力度的大小来体现光影效果,给人以逼真写实的视觉冲击。一件简单的作品,要反复多次,敲击上亿个点,历经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侯汉鹏刻瓷作品囊括花鸟、人物、民族建筑等多个类别。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来到这个农家小院,让他帮忙在瓷盘上刻图像。
省吃俭用买瓷盘 坚守梦想不放弃
在瓷盘上刻画,何其艰难!“屡败屡战”是侯汉鹏初试刻瓷时的真实写照。线条粗糙毁掉,造型不够完美毁掉……这些年,他刻坏了很多瓷盘,用坏了很多刀片,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刻瓷是细活,一个盘子得刻一两个月。“刻瓷时,每次下刀都要仔细斟酌,每一刀下去必须十分精准,要做到心无杂念,手、眼、心合而为一。一旦崩瓷,前功尽弃。”侯汉鹏感慨地说。
刚开始的时候,侯汉鹏偏向于着色刻瓷。着色刻瓷色彩明丽,造型柔美,但怕腐蚀,抗老化性差,且不能长期接受强光的“刺激”。之后,他便在着色刻瓷的基础上,开始琢磨无色刻瓷的雕凿工艺,不上色刻瓷,完全靠瓷器本身的黑、白、灰三色进行创作。
侯汉鹏借用西洋绘画中的素描技法,结合瓷盘白胎黑釉的特点,一点点雕凿,一点点探索,靠凿在盘子上“钻点”的多与少、深与浅、稀与密来表现物体的结构、明暗。除了下地干农活,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摸索刻瓷上。
“整整7年,我和妻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盘子和工具,但刻出的瓷盘并不被人认可。”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侯汉鹏心中五味杂陈。
一年又一年,执着的侯汉鹏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
夫妻携手 建设刻瓷博物馆
“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侯汉鹏动情地说。
妻子杨双艳在一旁笑呵呵地说:“当初,我就是觉得刻瓷很好玩儿。虽然刚开始嫁给他的时候苦点儿,但是现在日子好过了,我感觉很幸福。”
侯汉鹏每天跟刻刀、瓷盘打交道,杨双艳耳濡目染,也掌握了一些刻瓷技艺。现在,夫妻二人分工合作。杨双艳先在瓷盘上“跑”一遍粗活,再让侯汉鹏精雕细琢。
受家庭熏陶,侯汉鹏的儿子侯放热衷刻瓷技艺,大学读的是美术专业。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刻瓷这一件事,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刻瓷博物馆建好后,我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将河间刻瓷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刻瓷,学习刻瓷。”侯汉鹏说。
为将刻瓷艺术发扬光大,侯汉鹏已培养徒弟数人,将自己的刻瓷技艺传授给他们。为加强刻瓷艺术传播,他又投资300万元建河间侯汉鹏刻瓷博物馆。
刻瓷博物馆就建在侯汉鹏所住的村里,离他的家很近。经过1年多筹划运作,刻瓷博物馆已于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博物馆为两层青砖灰瓦中式古建风格,内部建有展览室、工作室、“非遗”传承区等功能区。
刻瓷博物馆建成后,不仅会让广大群众和游客免费参观,还会定期举办展览活动。“预计博物馆年底就能投入使用,真盼着能向更多人展示中国民间刻瓷技艺啊!”侯汉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