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瓷器“把脉疗伤”

2020-07-02
来源:沧州日报

一件文物从出土到展出,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已经缺损的文物怎么修、修到什么程度,该如何考量?日前,省文物修复专家抵沧,开展海丰镇出土瓷器修复工作。目前已有20余件瓷器修复完毕——   

为古瓷器“把脉疗伤”   

本报记者 白玉霄  

“文物大夫”妙手回春  

在黄骅市博物馆极其安静的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些碎瓷片拿在手中,反复观察、测量,然后将选好的瓷片进行拼接,每一个步骤都要求精细到位。  

“咱们在博物馆所见到的文物,基本上都是经过修复后的样子。”省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工作主要负责人王景勇说,“目前,你所看到的,是我们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的拼接工作。”  

边走边说,王景勇带着记者来到了下一个工作台前。只见工作人员拿着小电磨,聚精会神地对着文物填补处进行打磨。“这些瓷器碎片在地下掩埋的时间很长了,大量的瓷器都是残缺的。拼接之后,我们会对蜡板进行加热,贴合在瓷器的残缺处建模塑形,再向其中灌入环氧树脂胶,来达到填补的效果,最后就是打磨上色工作,你看到的正是打磨的过程。”王景勇说。  

转头的工夫,王景勇抱过来一个绿铀瓷枕。“你看这个瓷枕,造型简单大方,但修复起来可是麻烦。这个瓷枕内部中空,它的正上面有一块较大残缺。按照以往的修复程序,先拼接再填补,那么这个瓷枕很难修理,因为拼接好后,我们无法在残缺处下方用蜡板进行塑形。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瓷枕拼接的过程中,将一个充气气球置入其中,这样一来,气球勉强代替蜡板,方便了后面树脂胶的填补工作,在填补之后,将气球扎破就可以了。”  

“我们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也可以说就是文物大夫,这些出土瓷器就是一个个待诊病人,只是一点,它们无法诉说自己的苦楚,这就需要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问诊。就好比海丰镇这批出土瓷器,因为咱们黄骅地区盐碱地居多,这些瓷器在地下掩埋时间过长,被沁入了大量盐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不清除盐分,对于未来的修复、保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一遍一遍将这些瓷器碎片进行蒸馏清洗,去除其中盐分。”王景勇说。  

三项原则 保存历史痕迹 

从工作室出来,王景勇带着记者走进了库房,20余件修复完整的瓷器和大量待修复的瓷片映入眼帘。王景勇小心地拿起一个瓷罐,“这是宋金时期,磁州窑生产的瓷罐。这个瓷罐当时碎成了20多片,我们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才修复完成。”  

仔细打量,一些修复过的痕迹在瓷罐上依然可以寻到,与想象中的完美无缺有些出入。王景勇很快回答了记者的疑问,“目前,文物修复分为三种方式。其一,考古修复。在考古发掘时,会将一些瓷器进行简单的修复,以方便进行断代和考古调查。那些用白色石膏填补的瓷器就是这一类;其二,是商业性的修复。经过这种修复之后,很难用肉眼观察出修复痕迹,必须借助一些仪器才能看到;其三,就是用于博物馆展览用的文物。为了美观,我们会将文物修补到近似它原本的状态,在远距离观看时,使文物具有较好的完整性,而在近距离观看时,又能很清晰地观察到修补的痕迹。这样一来,我们不光是要修复文物,还要保存它从出土到展览这段时间的历史痕迹。这是文物修复中的可识别性原则。”  

放下手中的瓷罐,王景勇又拿起了一块瓷器碎片,“除了可识别性原则,我们还要遵循文物修复的相兼容性和可再处理性。相兼容性比较好理解,就是要考虑文物本身和填补材料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看热胀冷缩,让它们的膨胀率尽可能相同,防止长时间存放造成的二次损害。可再处理性是说修补后的文物可能会二次修复。这就要求修补过程中在文物碎片和填补材料中间加入隔离层,方便以后拆分。”  

“把脉疗伤”推断出海口  

看着一件一件修复完成的瓷器,王景勇说:“文物修复,绝对不只是修残补缺。通过对文物的修复,让我们能全面的观察文物,去体会古代审美,去了解当时的生产力情况。”  

据了解,海丰镇出土的瓷器来源于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北方不同窑口,且品种丰富,不仅有碗、盘、碟、俑、枕、瓶、罐、盆,还有娱乐玩具,如骰子、围棋子,及大量饰品。如此大量来自全国不同窑口的瓷器在此聚集,说明这里作为宋金时期瓷器出口主要集散地的可能性。  

对此,黄骅博物馆馆长张宝刚给出了回答:“在宋金时期,大运河贯通南北,是当时南北货物来往的主要渠道,而据考古发现,当时海丰镇这里有一条柳河与大运河相连,故推测出当时一些货物应该是从大运河转到柳河,然后从海丰镇这里出口。目前,在国外特别是东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与海丰镇出土瓷器是极为相似的。这也印证了我们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说法。”  

一件一件被修复文物成为了历史的佐证,证明着曾经的辉繁华,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每一件被修复的文物,都烙上了他们个人的印记。王景勇说:“在本次瓷器修复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粘合剂、树脂、烤箱等工具材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粘合剂、树脂等材料的混合比例,定型烘烤的温度,都源于个人经验的积累。通过不同方式修复的瓷器,效果也不同。可以说我们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文物的同时,也加入了个人的艺术积累,这些,都被被永久留存在了文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