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大学生回乡当“鸡倌”

2018-07-04
来源:沧州日报

“70后”大学生回乡当“鸡倌”

——王凤坡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故事

本报记者 袁洪丽

  走进南皮县鲍官屯镇小迟庄村的沧州市泽丰禽业有限公司,一排排整洁的现代化鸡舍林立,鸡舍内群鸡雀跃,产下的鸡蛋个大色亮。30摄氏度的气温下,公司院里却闻不到一点家禽的异味。
  这个占地35亩、拥有8栋现代化鸡舍、存栏种鸡8万余套(100只母鸡、2只公鸡为100套)、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秀母雏640万羽的禽业公司,属于小迟庄村“70后”大学生王凤坡。大学毕业后,王凤坡放弃国家分配的“铁饭碗”,选择外出打工。11年前,他又不顾家人反对,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养鸡卖种蛋。经过几年发展,他的企业固定资产达1400万元,吸纳本村30余人就业。

  不顾全家反对回乡创业
  1996年,20岁的王凤坡考上河北科学技术学院,学习动物科学专业,学习期间,他就对畜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他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按照当时的国家分配政策,他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过上稳定安逸的生活,但王凤坡选择了自谋职业。他应聘来到河北省畜牧良种繁育中心工作,之后又受聘于山西大象集团任场长,年薪8万元。而与他是大学同学的妻子张红英,为追随丈夫的事业,也放弃了回老家秦皇岛分配工作的机会,应聘到石家庄一家国企工作。
  在大象集团工作期间,王凤坡先后参观和考察了多家大型畜牧企业。2006年春节回家时,他看到家乡很多养殖户缺少科技知识、畜禽疫情意识淡薄,王凤坡毅然决定辞去高薪工作,回家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他的这个想法一说出口,就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王凤坡说:“我的决定并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在外学习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是我创业的最大本钱。”另外,王凤坡认为,农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在农村能够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经过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家人终于支持了他的想法。

  历经磨难终于曙光初现
  回家乡创业,王凤坡面临着许多困难:土地、资金、设备……这些,对几乎白手起家的王凤坡夫妇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几乎把双方的亲朋好友都借遍了,终于筹到了200万元的创业资金。在2007年初,王凤坡成立了沧州泽丰禽业有限公司,第一次养殖种鸡就达l5000只。
  2007年10月,他的养殖公司生产出第一批种蛋,但市场行情却非常不好,种蛋卖不出去,连成本都收不回来;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一些签订好的合同和合作意向,或打了折扣,或成了泡影;2009年禽流感爆发,王凤坡养的鸡虽然没被传染,但种蛋销售受到极大影响。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王凤坡瘦了十来公斤,而且经常半夜惊醒,醒后就再也睡不着了。他开始思考自己何去何从。记者问他是否想过放弃,他说:“投资这么多,放弃是不可能的,必须坚持下去。而且我相信,我的技术没有问题,养殖业都是有周期性的,只要信念不变,成功就在前头。”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王凤坡苦苦支撑着泽丰禽业,在夹缝里求生存,慢慢发展壮大。2010年,他的努力和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当年市场行情极佳,公司获利100万元。从此,王凤坡的公司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致富后积极回报桑梓
  王凤坡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裕才是他的最终目标。为此,他投资400万元扩建了养殖场,使养殖规模达到8万套,在沧州市种禽行业中排名第二。公司先后吸收2名本科生、6名专科生等30余名本地务工人员就业。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南皮县委基层建设年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泽丰禽业又与周边30多个大型养殖专业户建立了供销联盟,在疫苗购买、饲料供应、产品销售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双向共赢,切实让家乡父老得到实惠。尤其是本村的3户养殖户,王凤坡更是在技术上毫无保留,把自己懂的全部教给他们。
  泽丰禽业每年消耗玉米饲料2000余万公斤,这有利于当地玉米的就地转化。王凤坡始终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减少中间环节,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公司每天产生8吨有机肥,价格比化肥低,又是有机肥,他低价卖给当地农民,降低了农民的种地成本。更重要的是,泽丰禽业在当地养殖行业中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扎根农村,致力农业,服务农民,是我的追求;以科技为先导,实现集体化、基地化,带动周边更多养殖企业发展,是我的目标。”回顾公司的发展道路,王凤坡这样感慨道。他说,今年,他准备扩大规模,建设一家集种鸡饲养与孵化、饲料产销于一体的大型养殖企业,他的回乡创业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