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农民的科学“水管家”

2018-07-04
来源:沧州日报

当好农民的科学“水管家”

——沧州华雨公司20年苦心钻研喷灌技术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王烨

  走进位于沧县兴济镇沧州华雨灌溉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厂区,几辆大型货车正忙着装载发往吉林的电动圆形喷灌机。“当地不具备灌溉条件,离了咱们的大型喷灌机,草是种不成的。”公司总经理杜连营告诉记者,今年光是吉林这家企业就订购了20多台喷灌机,货款足足有500多万元。
  喷灌农业作为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地下水超采、地下漏斗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也让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更加顺畅。实现农业节水和规模化经营,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技术先进的高效节水装备。20年来,华雨公司一直致力于大型喷灌机的研究,并凭借节水、节电、节省人工等优势,让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华雨公司与大型喷灌机结缘,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中国星火总公司兴济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负责人(前华雨公司的股东),在外出考察时了解到国外大型喷灌技术。“当时外国技术不仅引进费用高,而且零部件维修不及时,很容易误了农时。”杜连营说,研究所看中大型喷灌机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就专门成立华雨公司,从事大型喷灌机的技术研究和推广。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回忆过往的历史,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玉艳动情地说:“完全没有技术可以借鉴,就靠着研发团队一点点的摸索,一个小问题甚至能钻研几个月之久。以大型喷灌设备钢筋连接处的‘拉筋盒’为例,传统工艺受地形起伏影响,极易断裂。刚开始大家都认为钢板的强度不够,试了很多品种还是达不到质量标准。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现‘拉筋盒’的设计不够规范,优化设计后,再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就这样靠着一点点的研发积累,1998年,中国首台平移式喷灌机在这里面世并通过国家技术鉴定,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并迫使国外将售价从近百万降至40余万元。“和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这种灌溉模式节水近50%、节电近60%,全自动控制也使人工减少近90%。”研发成功后的华雨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利用近十年时间,致力于平移式喷灌机的完善、改进和创新,相继解决了平移导项轨道走不直、电动圆形喷灌机中心漏水等问题。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华雨公司一度占据国内大型喷灌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时间一长,平移式喷灌机的弊端凸显,很容易受地形等限制条件影响。当时,从国内外市场来看,能够有效应对起伏地势、灌溉面积更大的电动圆形喷灌机更具发展前景,也占据了更大市场份额。”杜连营告诉记者,在原有喷灌技术的基础上,他们不断优化、完善桁架的设计结构,提升喷灌机喷洒均匀度和自动化程度,而且电动圆形喷灌机还能有效淋洗土壤中的盐分,使土地不板结,形成田间小气候。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沙化土地马铃薯种植的应用中,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50至60吨,是传统灌溉模式马铃薯产量的4倍。
  良好的社会效益让电动圆形喷灌机迅速走红市场。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2015年,公司又研发了智能化喷灌机,这种灌溉模式以供水点为中心可360度转向,浇灌一千亩地仅需30个小时。在蒙古国的最大浇灌半径达到731米,一次可灌溉2560亩地,水量达到中雨级别。同时,在广西南宁地区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该模式灌溉的甘蔗产量平均每公顷增产35吨,增产达58%。
  “喷灌机的轮胎添加抗老化剂和提升天然胶的含量,使用寿命从3年提高至15年;提高产品机械化程度,遇到障碍物可自行停止作业;电压不稳自动启动过载保护装置,通过光点闪烁、蜂鸣报警的方式,实现故障位置的报警,安全性能更高……”杜连营说,这些年来,根据客户的反馈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在喷灌机上得以展现。

  发展喷灌产业,关键要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喷灌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让他们种地更方便、更快捷。“喷灌技术的成本较高,我们就努力从各个环节降低成本,以500亩使用一台喷灌产品为例,最终使工程造价从每亩650元降至每亩不到400元,并实现一次性投资、15年受益;有些农民对喷灌技术‘不入门’,我们就手把手教,直到学会为止。”刘玉艳说,20年来,公司一直积极宣传推广自己的喷灌技术,足迹遍布河北、内蒙古、甘肃等近30个省(市、区),并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不同地形、土壤及种植类型的喷灌模式,真正把农民从繁重的浇灌劳动中解放出来。最值得称道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喷灌机上发挥了优势,农民通过在手机、平板电脑下载APP,就可远距离操控喷灌机行走、喷水、施药施肥等。
  如今,华雨喷灌机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超万台,灌溉着中国十多万公顷的土地,每年节水18.75亿立方米,节约开沟渠筑堤所占用的30余万亩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