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七十年的团圆

2020-08-07
来源:沧州日报

沧州籍烈士长眠吉林,静待亲人;沧州日报寻亲志愿者团队几经周折,终为烈士找到亲人——   

  相隔七十年的团圆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周洋

7月15日晚,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在天津市静海区大庄子村一户人家举行。电脑屏幕上,是吉林市烈士陵园官方网站刘庆格烈士的墓碑。72岁的刘承华在家人的搀扶下,双膝跪地,祭拜父亲,和儿孙们一起献花、点亮蜡烛。  

“爹啊,闺女终于找到你了!”说着,刘承华已泣不成声。  

这一天,刘家三代人已经盼了近70年。  

1949年8月,黄骅人刘庆格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的一名卫生兵。1950年,随志愿军奔赴朝鲜。1951年,年仅26岁的刘庆格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除了一张阵亡通知书,家里人始终无从知晓烈士英魂何处。  

从此,刘家人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从长春到沈阳,从丹东到朝鲜……他们追随烈士走过的足迹,踏遍他可能长眠的地方,可始终没有音讯。  

直到2020年7月12日,沧州日报寻亲志愿者团队成员王吉仓,在网上看到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为烈士刘庆格寻找亲人的信息后,阅名录、查资料,联系相关部门,终于为烈士刘庆格找到了家人。    

沧州籍烈士长眠吉林,静待亲人  

自2019年5月加入沧州日报寻亲志愿者团队后,作为律师的王吉仓,肩上又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埋骨他乡的沧州籍烈士找寻亲人。  

对简短的信息进行抽丝剥茧。通过对每一个细节的分析,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最终答案。靠着这份执着情怀,王吉仓已经帮助多位烈士找到了亲人。这一次,也不例外。  

7月12日晚7时,一条《河北沧州籍烈士刘庆阁长眠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静待亲人》的信息在寻亲微信群里转发。信息显示,“刘庆阁”籍贯为河北省黄骅市,生卒年:1925-1951.11。1948年入伍,1950年11月加入青年团,志愿军六十八军二○四师六一一团战士。1951年11月在吉林省吉林市牺牲。  

这条信息引起了王吉仓的注意。他立刻翻阅黄骅市英名录,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刘庆阁”这个名字。  

随后,他又翻阅了《黄骅县志》。上面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骅县多个村庄先后划归南大港、中捷、天津、海兴等地。  

线索千头万绪,即将开庭的案件卷宗还没有整理完,可王吉仓并没有放弃。  

接着,他又登录了中华英烈网,结合他从网上找来的各县志书,了解到烈士老家大苏庄村已于1962年划归天津市大港区(今滨海新区)管辖。王吉仓立刻翻阅了大港区区志。果不其然,“刘庆格”的名字赫然在列。  

连续几天,王吉仓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与当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及滨海新区烈士陵园取得联系,得知烈士刘庆格的两个女儿还健在,并最终与其大女儿刘承华取得了联系。  

王吉仓在电话里仔细核实了相关证明和信息,最终确定文章中的刘庆阁正是刘承华的父亲刘庆格。  

那一刻,王吉仓如释重负,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志愿者天津寻访烈士后人,寻踪觅源   

每次为烈士找到亲属后,王吉仓都要和他们见个面,听一听烈士背后的故事。7月15日,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烈士刘庆格大女儿刘承华的居住地——天津市静海区大庄子村。  

刘承华年事已高,大伯家的弟弟刘承岐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1925年,刘庆格出生在黄骅县一户农民家庭,在家里排行老二。1947年,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22岁的刘庆格加入黄骅县武工队区小队,一年后结婚。同年8月,刘庆格成为解放军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第十二陆军医院的一名卫生兵。  

也是在这一年,刘庆格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刘承华。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在村里回荡,刘庆格带头报名,成为志愿军20兵团68军204师611团的一名卫生兵。出发前,他给妻子寄了封家书,并附上了一张他和战友合影的照片。  

“我要上战场了,你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有什么问题自己处理好。”他在信中嘱咐妻子。  

收到家书的妻子,心怀忐忑,她的肚子里正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我二姐还没出生,二叔就上战场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刘承岐感慨道。  

1951年11月,在一次抢救战友时,刘庆格的腿不幸被炸弹炸断。战友们赶紧将他背到担架上,从战场运回后方营地。由于当时通讯不便,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刘家人无从知晓。他们还在翘首期盼亲人凯旋。  

1952年春节前夕,此时,刘庆格的二女儿已经5个多月大了。可惜,没有等来凯旋的身影,等来的是一纸阵亡通知书。  

这个消息,对于刘家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刘庆格的母亲,因为伤心过度,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后来妻子带着小女儿含泪改嫁。大女儿刘承华由刘庆格的大哥刘庆喜一家抚养。  

“我爸妈怕她难过,从小就特别宠她。”刘承岐说,刘承华出嫁时,才告知了她的身世。  

“通知书上只说,二叔在战场上牺牲了。所以,家里一直以为二叔的遗骸被安葬在朝鲜。”刘承岐说。  

直到1953年,隔壁村刘庆格的战友徐学友回家。他告诉刘家人,1950年底,他和刘庆格一起从天津唐官屯出发,奔赴朝鲜。一次上前线时正巧碰到刘庆格躺在担架上被抬下来。  

“我父亲听后,觉得二叔可能葬在国内了,甚至猜测二叔可能没有牺牲。”刘承岐说,此后60余年,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刘庆格的消息。  

刘家是当地大户,有自己的祖坟。“我二叔因为没有遗骸,没办法葬进祖坟。”刘承岐说,每年去祖坟祭拜时,都会在十字路口给二叔烧纸。  

201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在当地建了一座烈士陵园。此时,刘庆格的老家大苏庄村,已经从原来的黄骅县划归天津市滨海新区管辖。为此,陵园为刘庆格立了一座空碑。  

三代人寻找七十载,终于梦圆  

刘庆格当年会被运回哪家医院治疗,又安葬在哪里?毫无头绪的刘家人,把目光投向东北三省。从刘承岐的爷爷、父亲,三代人跑遍了长春、沈阳、丹东等地的烈士陵园,但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直到王吉仓多方寻找后,终于有了结果。三代人寻找,七十载思念,终于迎来了团圆的曙光。  

刘承华至今保存着当年父亲寄回家的那张照片。听说王吉仓来探望,老人特意拿了出来。  

1976年,刘庆格的大哥从当地找了一位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为弟弟画了一张像。把自己的照片、父亲的照片和刘承华的照片,提供给画家参考。  

画家一听是给烈士画像,一分钱费用都没有收。  

岁月侵蚀下,照片已经有些泛黄褪色。可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依然挺拔伟岸。每年春节,刘承华都会小心地从柜子里拿出画像,在画像前烧上一炷香。  

画像中的年轻人,身穿军装、年轻英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永远定格在了26岁。  

刘家人已经商量好,等疫情过后,就一起去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为刘庆格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