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也和我们当下一样,曾面临着瘟疫的威胁,不同于现代人稍觉不适便寻医问药,那时人们生病首先想到的是用甲骨向神灵卜问疾病的因果。因为商朝人对自然的认识尚处在蒙昧时代,他们认为通过甲骨占卜可上传“天意”,下达“人意”,沟通“天人”,预测吉凶,便占卜治疾。甲骨实为龟甲(卜甲)和兽骨(卜骨)的合称。
沧州博物馆历史厅陈列着一块商代的卜骨。它发现于沧县杜林镇倪杨屯遗址,用牛肩胛骨制成,呈扇形,反面密布圆形灼痕。制作时先将骨初步处理,再刮削磨光。除这种光素无字的卜骨,还有一种刻有古老文字即甲骨文的卜骨。
100多年前,今天看似珍贵的甲骨还只是一味药材,被磨成粉末喝到肚子里,直到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疾,发现了药材上细小的文字,满载历史信息的龙骨才脱离了“药引子”的命运。自此,甲骨的“真面目”逐渐重见天颜,商朝神秘的占卜也慢慢被揭开。
商王朝非常敬畏神灵,凡事都向神灵问卜。目前出土的甲骨达十几万片,可见商人确实很爱占卜。占卜时,先在牛、羊等动物的肩胛骨或龟腹甲上施钻施凿,用火烧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即“兆”,再根据“兆”的形态来断吉凶。我们常说的“征兆”的“兆”即源于此。因兆裂纹交错,人们根据其形态,创造出“卜”字,部首从“卜”的字,如卦、卟(bǔ)、贞也与占卜有关。
占卜后,卜官有的还在甲骨上刻记问卜的事情、测定的吉凶等文字。这些文字便是卜辞,即甲骨文。甲骨文的解读,也使3000多年前的一对模范夫妻走进大众的视野。魅力男商王武丁和女战神王后妇好,不仅志同道合,感情也恩爱有加。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贞,好羸,于祖辛。意思是妇好身体孱弱,向祖先辛祈求康复。武丁时常为爱妻举行这样的祭祀占卜,怀孕、征战、疾病甚至蛀牙、喷嚏等小事,无不问卜,可谓是呵护百般。一代王、后如此体贴、恩爱,真是羡煞后人。
沧州博物馆卜骨虽无文字,但身上的裂纹(兆)却向人展示着它经历的沧桑岁月,这裂纹密码中隐藏的商朝往事,依然有待解读研究……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