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扶贫鸡”的好管家
--南皮王桥村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故事
本报记者 孙健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张红荣 苏安矗
这两天,南皮县信访局驻刘八里乡王桥村第一书记王智勇,一直奔波在村、县扶贫办和行政审批局之间,忙着为养鸡户刘勇办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事宜。“只有形成更大养殖规模,才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让他们享受养殖红利。”王智勇说。
王智勇给刘勇定准这个思路,还要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说起。
刘勇是王桥村的养鸡大户,2015年开始规模化养鸡。今年初春,刘勇养殖的2万多只红瑶公鸡出栏,按照往年的行情,一准能卖个好价钱。然而受疫情影响,活禽市场关闭,公鸡卖不出去,鸡舍每天还要花费四五千元“伙食费”,工人还要开支,刘勇终日愁眉不展。
刘勇的养鸡场,不止是他创业致富的平台,还关系着村里很多贫困户的钱袋子。近几年,县里每年都拿出定额的资金投入养鸡场,让脱贫户享受入股分红。村民尹国忠是一名残疾人,现在每月能领到180元的分红款,生活上有了保障。此外,刘勇还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务工。
“绝不能让‘扶贫鸡’就这样黄了摊子。”王智勇带领工作队员第一时间到刘勇家了解情况,抓紧制定帮扶措施。第二天,一封求助信在南皮当地的微信朋友圈传开了。
紧接着,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办、刘八里乡政府等单位和部门一同伸出援手,销售公鸡的小视频被推送到抖音等公众平台,也被当地爱心组织积极转发,一时间“扶贫鸡”火了,爱心人士纷纷前往采购。
就这样,王智勇成了同事和朋友眼中的“扶贫鸡”好管家,工作队也成了“网红代购”。截至目前,刘勇养鸡场公鸡全部售罄,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
公鸡卖完了,可对鸡场的帮扶仍未停止。面对养鸡场资金不足的现状,王智勇带着刘勇一起找部门、跑资金,并计划建立合作社,带动村民组团抵抗风险。
如今,在“扶贫鸡”的带动下,王桥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每年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8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