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战执锐 百兵之君
——战国圆首双箍菱格铜剑
剑,在人们印象中多伴随仙人逸士,展现出刚柔并济、轻灵飘逸的形象。沧州博物馆历史厅陈列着一把于1979年在肃宁挖河时出土的战国圆首双箍菱格铜剑。念着这复杂的名字,与它初次邂逅却忽地产生了落差:剑身短小,一身绿锈,满是历史的斑驳。这样不起眼的一把剑,为何有如此复杂的名字呢?
这与它复杂的身体特征密切相关。圆首是剑茎(剑把)的末端。圆形实心的剑茎上凸起双箍,像是细细的胳膊上戴着两个手镯,但它并非装饰,背后隐藏的是人文关怀,方便士兵在剑茎上缠绕丝、麻等物,防止握剑手滑,一失“手”而成千古恨。菱格,是剑身和剑茎之间的窄菱形护手。窄格剑朴素无华,更注重实用,而厚格剑则能雕刻精美复杂的纹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彰显主人尊贵的身份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角逐,战车衰落,步兵兴起,剑作为短兵器在作战中的劈刺功能日益重要。沧州时处燕、赵、齐交汇之地,是三国相互征伐的主战场。剑是军队作战的主流短兵器之一。圆首双箍菱格铜剑就是当时战场上的一把,在将士们的手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剑,剑身笔直,不偏不倚,可攻可守,符合君子的形象。当时,剑还是古人雅爱的配饰武器。贵族不仅以佩剑来显示仪表与风度,更以宝剑来显示威仪。随着好剑尚武之风的盛行,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带剑。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春秋战国是天下动乱、风云迭起的时代,同时也是剑与侠相结合的时代,催生出众多快意恩仇、潇洒肆意的侠客。漆身吞炭的豫让,孤胆英雄专诸,一诺千金的季札,怒发冲冠的荆轲,他们视死如归,士为知己者死,使自己的侠义之名万古流芳。一名伟大的侠客,善于忍耐,以小搏大,刚正不阿,不欺老幼,这既是君子的信仰,也是剑的品格。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