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种植蒲公英 “野菜”铺就致富路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钱伟
金秋时节,河间市西九吉乡南张村的张文彬站在地头,望着长势喜人的蒲公英,心里乐开了花。
这片占地60亩的蒲公英是去年秋后种下的,至今已收获了几茬。张文彬从规模种植,到购进设备加工蒲公英茶,再到销往全国多个省份,经过一年的摸索,终于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40岁的张文彬是土生土长的南张村人。他早些年经商,20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颗心就扑在了村庄发展和帮村民致富增收上。
南张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有耕地1046亩、村民720多人。找一个什么样的种植项目,带动村民致富?张文彬思考许久。“说来也巧,有次我上火,嘴角起泡,朋友推荐我喝蒲公英茶,效果还挺好。我就想,可不可以自己种植加工销售?”
张文彬是个做事很谨慎的人,他多次外出考察,关于蒲公英了解的越来越多:它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既可作为茶饮,又可食用,花和全草均可入药,不仅口感苦中见甘,绵软清香,而且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清痛散结、清肝明目等功效,被誉为“草药皇后”。蒲公英种植成本低,生长周期长,清明前后开始收获,一直到11月底,一年收获七八茬,年亩产茶叶可达七八百公斤。
打定主意后,张文彬流转土地60亩开始规模种植。去年秋天,买来种子播下,他就紧张地期待着,总怕种不好。直到今年清明前后,看到蒲公英花开遍野,他才安下心来。与此同时,他购进了整套的炒茶设备,准备大干一场。
“我种的蒲公英和野生的不一样,这个根更粗,叶梗处不是青色,而是红色,药效也比野生的强。”张文彬介绍,这个品种也是他多次考察引进的。
为了保证茶饮的绿色健康,他坚决不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眼下,种植的60亩蒲公英中,25亩用来制作叶茶,35亩制作根茶。制作根茶的蒲公英需要养根两年,效果才好。制作叶茶的蒲公英自今年4月起收获,每个月收割一次。
说起制作工艺,张文彬扳起手指头数:“需要清洗、切段、高温杀青、揉捻、循环杀青、炒制等多个环节,炒制干度达到95%以后,再放入提香机中完全烘干,这样没有了水分,但保留了茶叶的营养和原味。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
如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方式,张文彬的蒲公英茶销往全国多个省份,预计年产茶叶50吨,收入40余万元。
更让张文彬高兴的是,蒲公英种植及深加工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路。现在,很多村民到他这里打工,有的人开始跟着他尝试小面积种植。村民张百松就种了4亩蒲公英,他高兴地说:“管理、加工、销售都不愁。”
说起明年的打算,张文彬表示,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明年清明前后,蒲公英籽就下来了,村民有愿意种的,我就免费送,并提供管理、加工和销售服务,希望带领更多人致富。”